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湖南
湖南
湖南花垣走出“非遺+旅游”特色精准扶貧路
發布時間:2019-11-15 10:06 來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9-11-15

  青山蜿蜒連綿,白雲繚繞其間,走進小小村落,喝一碗苗家酒,看一段擊鼓表演,買一套苗繡服飾……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石欄鎮子臘村,苗族婦女守著家鄉的綠水青山,用巧手傳承著苗繡這項非遺技藝。

  近日,“非遺+扶貧”主題採風活動走進花垣縣,看到不少像子臘村這樣,在“非遺+旅游”融合發展、助力精准脫貧方面開展的有益探索。

湘西花垣邊城風景
  政策傾斜 定基調謀突破
  花垣縣作為以苗族為主的少數民族縣,民族文化底蘊深厚,有沈從文筆下的《邊城》原型茶峒風景區、古苗河蚩尤風景區,以及湘西苗族鼓舞、苗醫藥、苗族服飾等國家級非遺項目。然而,花垣縣也是貧困縣,目前尚有建檔立卡貧困戶1154戶4812人。
  2016年,花垣縣委、縣政府下發了《花垣縣精准脫貧“十項工程”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苗族生態文化旅游產業,推進花垣經濟結構優化調整。

花垣縣苗繡國家非遺扶貧就業工坊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國務院扶貧辦在《關於支持設立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的通知》中,將花垣縣列入第一批“非遺+扶貧”10個重點支持地區,並在湘西成立全國第二家傳統工藝工作站,將建站重心、關注重點確定為“非遺+扶貧”。
  “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就業容量大、就業門檻低、就業方式靈活,對不同層次勞動力吸納能力強,可以創造更多就業機會。”花垣縣副縣長姚勝玉介紹,花垣縣大力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如今,已經全面實施邊城茶峒、古苗河、紫霞湖、蚩尤大峽谷、崇山紅石海等五大板塊開發。在他看來,加快發展花垣縣文化旅游不僅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還能極大地促進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和發展,從而形成非遺保護、傳承、弘揚的良性循環。
  抓好市場 搭平台塑品牌
  花垣縣的市場化探索始於2016年。彼時,花垣縣與北京木真了服飾公司深入合作,建立了傳統手工藝振興工坊。花垣縣非遺中心則以湘西苗繡為重點,對花垣傳統紡、染、織、繡類項目進行深入調研,在此基礎上進行產品設計與研發,並提出了“讓媽媽回家”計劃,使得過去的空殼村重現“見人見物見生活”的生動景象。
  石欄鎮文化站站長麻正兵是一位失去雙手的殘障人士,也是“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的創辦者。“我們通過項目實施,讓擁有苗繡技藝外出打工的媽媽回到家中,在家門口從事祖輩相傳的手工技藝。”
  據了解,短短一年,“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讓569位在外打工的婦女回家,近千名留守兒童不再留守,近800位老人有人照顧,苗繡也成為家庭經濟來源。

繡娘們正在刺繡
  花垣縣非遺中心還引領和帶動當地企業迅速發展,形成苗繡高、中、低多層次系列品牌,涌現出一批本土苗繡龍頭企業。其中,石欄鎮苗繡基地以教育文體廣電服務站為依托,在麻正兵帶領下積極發展苗繡產業,指導子臘、排吾等村20多家苗繡服飾個體戶發展生產,苗繡產業初具雛形。
  苗族姑娘石佳是“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最早的參與者之一。2017年,事業有成的她回到家鄉石欄鎮,看到整個鎮裡近2萬人口中,留守兒童居然達到1200人時,決定回故鄉、帶老鄉、建家鄉。
  2017年7月,石佳創辦的湘西七繡坊苗服飾文化公司在石欄鎮成立,第一件事就是參與“讓媽媽回家”公益項目。聘請非遺傳承人作為指導老師,發動鄉鎮留守婦女和外出打工婦女到公司基地進行帶薪苗繡技能培訓,培訓合格後與公司簽訂合同並上崗。“她們可以自主選擇到基地來上班,或者是在家承接公司訂單。一年時間裡,我們總共培訓了700余繡娘。簽約帶動48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132人。”石佳說。
  去年開始,七繡坊在北京、濟南、長沙等地的景區裡開設了5家自營旗艦店,售賣苗繡類產品。短短一年時間,公司就完成了從投入到收益的過程,累計發放繡娘工資110余萬元。“下一步,公司將以苗繡基地為中心,打造周邊2.5平方公裡的苗族文化風情園,推動鄉村文化旅游。”石佳說。
  文旅融合 守山水促傳承
  “非遺+旅游”融合發展,為脫貧攻堅增添強勁力量。
  近年來,花垣縣大力支持開展以苗族趕秋、苗族櫻桃會、苗年、苗族四月八為主的一大批民族民間傳統節慶活動。
  據介紹,這些大型文化活動有效地將產業與文化融為一體,實現城鄉互補、產品增值外銷。來自全國的賓客,從舌尖上感受著湘西原生態的美味,在觀看文化活動中了解花垣縣的資源和文化,每個資源和產品都能用動態藝術形式展示。文化搭台推銷苗區特產和資源,價值倍增,效益提高,達到脫貧致富的目的。特別是文化站所組織的苗繡產業更成為受益群眾多、銷路好的主導產業,推動農業增值發展惠及千家萬戶。
  “如果沒有苗繡帶來的收入,我也沒辦法在家裡照顧孩子。”25歲的子臘村村民石翠凡對子臘村旅游發展充滿期待,“我們也去十八洞村參觀學習過,借鑒他們的經驗,希望能在‘非遺+旅游’道路上越走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