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蘇
江蘇
非遺+旅游:守正創新 講好江蘇故事
發布時間:2019-12-13 15:59 來源:中國旅游報 編輯:張靜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報 2019-12-13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一邊領略非遺傳承人的手藝一邊與其閑聊﹔在揚州瘦西湖邊的趣園茶社,品味地道淮揚菜的同時聽專業人士“說菜”﹔在徐州戶部山古民居,坐在百年古銀杏下把玩非遺文創……日前,由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江蘇省數字文化和智慧旅游發展中心主辦的“文旅融合看江蘇,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2019全國主流媒體專題採風活動圓滿落幕,行程中看到了一幅傳統與時尚同框、顏值與氣質齊飛的江蘇非遺畫卷。
  非遺與旅游相得益彰
  南京夫子廟的秦淮燈彩、無錫惠山古鎮的惠山泥人、蘇州中國昆曲博物館裡的昆曲……在江蘇,非遺與旅游的融合並不新鮮,已經成為江蘇旅游的名片之一,乘著文旅融合東風,非遺+旅游勢頭更勁,交互體驗不斷升級。
  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的“金陵工巧”非遺展線上,17間非遺工坊進駐了17位國家級、省市級非遺傳承人,這些傳承人大部分一個月中有20多天都是在館內工坊中的,其間,除了做自己的手藝,還擔負起了傳播非遺文化的責任,不定期為市民游客授課、展演。
  近期,揚州瘦西湖風景區迎來了一年一度的“非遺文化月”,景區講解員陸瑤介紹,從2017年開始,“非遺文化月”就在景區生根,其間,會通過非遺市集、非遺美食、非遺體驗、非遺演藝、非遺傳承等五大活動,讓游客領悟非遺的魅力和精髓。為了給游客帶去更好的體驗,“非遺文化月”開始前,講解員們還會接受揚州雕版印刷、揚派盆景、揚州剪紙等內容的專項培訓。
  不僅老牌景區打好“非遺牌”,一些新景區也借非遺熱賺人氣。來到徐州戶部山古民居景區時,恰好遇見徐州師范學校第一附屬小學的一支400余人的秋游隊伍,剪紙、梆子戲等分布在景區的近30個非遺展示點,讓學生們目不暇接。徐州戶部山明清建筑保護中心主任李春雷說,戶部山古民居景區相對較新,人流量不大,非遺項目與景區特色相契合,傳承人來到景區,不僅能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還能為景區帶來一定熱度。景區綜合傳承人出席時間長短等因素,給予一定補貼,以吸引更多非遺項目入駐。
  市民與游客共享非遺文化
  在江蘇,非遺不僅是一個文化符號,更是屬於每個人的城市記憶。
  “非遺本就源於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比如過去南京人逛燈會買隻荷花燈、走親訪友帶個葫蘆畫很平常,而今天的游客也越發喜歡走街串巷、了解日常,非遺恰恰是一個很好的渠道。”南京市民俗博物館非遺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為了讓非遺重新走進尋常百姓家,江蘇各地都下了一番功夫。揚州在今年的“3號文件”中就提出,要把本土非遺元素融入城市環境建設當中。如今,高速入口、城市綠化,隨處可見揚派剪紙、雕版印刷等非遺元素,位於文昌商業中心的鼎和居淮揚餐廳還推出了“自己做淮揚菜”的體驗項目﹔南京雲錦博物館既有高檔的藝術品,也有價格親民的新文創﹔鎮江揚中三環幼兒園內有民俗區,園外則與擁有19項市級非遺項目的西來橋鎮往來密切,定期帶孩子們前去體驗﹔各地常態化舉辦的“非遺進社區”活動更是讓市民在家門口與非遺零距離接觸。蘇州的中國昆曲博物館、中國蘇州評彈博物館等地是“成長蘇州”蘇州未成年人社會實踐體驗站,孩子們可以在這裡的小課堂體驗昆曲和評彈,同時,還可以拿一份體驗站探秘任務卡,提升參與熱情。
  蘇州戲曲博物館辦公室主任談峰表示,博物館一年要舉辦三四百場活動,且大部分是免費的。“對許多附近的居民來說,昆曲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在平江路附近工作了幾十年的王麗春說,自己在耳濡目染中對評彈中的蔣調愈發熱愛和習慣,隔三差五就要來聽一段。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負責人表示,不僅僅是工藝美術、傳統戲曲,很多文學作品、歷史傳說,也是江蘇非遺的重要組成,比如《西游記》之於連雲港花果山、《白蛇傳》之於鎮江金山、董永傳說之於鹽城東台等等,作品、傳說通過景區這一載體得以傳承,而城市則通過這些作品、傳說的現代化表達,豐滿了內涵,樹立了獨特的品牌形象。
  輸血與造血雙管齊下
  當非遺的氣息彌漫整座城市,非遺的傳承也就水到渠成,但非遺企業,尤其是小微非遺企業想要在市場立足並不容易,政府輸血與企業造血正在雙管齊下。
  據了解,江蘇每年都會提供非遺保護專項資金,2019年,江蘇對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度重點項目、傳承人群研培、代表性傳承人補助等各項資金投入合計達1530萬元,為江蘇非遺保護、傳承和發展工作提供了重要支撐。
  堅持守正創新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周寶康,將原本陶土的太平泥叫叫進行高溫燒制,增加韌性,同時添加色彩,不斷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則牽頭組織旅行社、學校走進他的工作室開展學習體驗,今年該項目獲得10萬元的升級非遺項目補貼。鎮江市文化廣電和旅游局非遺處處長李良武表示,一些非遺項目以前純靠手藝吃飯,沒有市場資源,也不懂市場營銷,他們便成為重點扶持的對象,通過政府與其雙向互動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揚州理發刀博物館除了享受到免租金的優惠外,目前也正申請當地文旅部門的政策補助。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潘繼凌、趙兵都放下之前的工作進駐博物館。趙兵表示,揚州的修面刀、採耳、修腳刀工藝是地方一絕,將這些工藝集聚並呈現給外地游客,會讓大家眼前一亮。潘繼凌自己研究出的一種叫“穗發”的發型如今就頗受歡迎,前來消費的人絡繹不絕。二人還透露,2020年他們將開展免費的培訓課程,讓更多人認識揚州“三把刀”技藝。
  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振霞不僅經常帶上香包到景區或展會上“一展身手”,還和女兒張艷開了一家網店。張艷說,每逢佳節,網店一天能賣出30多個香包,更重要的是,這是展示非遺的窗口,她們會一直堅守下去。
  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負責人坦言,文旅融合背景下,非遺保護工作迎來從過去的搶救非遺向創新非遺、發展非遺轉變的機遇期。江蘇將積極探索非遺傳承新模式,一方面大力支持和引導非遺項目提檔升級,打造適合時代發展、契合市場需求的好看、好玩、好用的產品﹔另一方面計劃搭建旅游景區、度假區、展館等載體與非遺項目的對接平台,並出台相關激勵措施,對合作成效顯著並形成規模效應的給予獎補,推動江蘇非遺與旅游的融合,助力江蘇文旅產業的高質量發展。(邰子君 雷琛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