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江西
江西
江西贛州全面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
發布時間:2018-11-30 08:51 來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編輯:郭鵬
信息來源: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廳 2018-11-30

  素有“紅色故都”美譽的江西贛州,是原中央蘇區的核心區域,萬裡長征從這裡起步,共和國從這裡走來,蘇區精神從這裡誕生。贛南大地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保存和遺留了豐富的革命文物資源。

  緊抓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機遇,贛州全面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從整體規劃連片保護,到紅色文化傳承創新,再到與特色小鎮建設的聯動推進,贛州積累了不少經驗做法。

  保護要先行

  “十月裡來秋風涼,中央紅軍遠征忙。星夜渡過於都河,新田古陂打勝仗。”陸定一詩中提到的新田之仗,是中央紅軍長征路上第一仗,信豐縣新田鎮百石村就是此仗所在地。

  在百石村穿行,紅色印記依然鮮明:草木蔥蘢的圍棟山下,蜿蜒著長征途中最長、最完整的戰壕﹔林立的農家新樓間,幾排曾為紅軍營房的老房子保存完好,紅軍用過的物品被村民當作傳家寶保護起來。

  贛州紅色家底深厚,擁有革命遺址1080處、館藏文物45366件。今年7月,國家出台《關於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而在贛州,這一工作已經率先邁出。2012年至2017年,贛南蘇區革命遺址群修繕利用等多項工程獲國家文物局立項,爭取補助資金近4億元,保護維修項目240個,所涉項目和資金均創歷史新高。

  事實上,由於革命遺址點多面廣、地方財力有限,很長一段時間,贛州革命文物保護的重心是各級文保單位。南方氣候潮濕、遺址又多為土木結構,使得不少遺址損毀嚴重,有的甚至面臨消失的危機。

  2012年,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搶抓這一機遇,贛州對全市革命舊址舊居深入摸查,遴選出353處具有保護利用價值,又便於呈現、集中連片的革命舊居舊址,及時參與編制完成具有全國首創意義的《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規劃》(2014—2016年)。

  這個規劃為贛州革命文物保護提供了總體原則、路徑措施等方面的指導,也給予了經費上的支持。全市各地的大批革命文物得到搶救性保護,重要文物險情基本排除。

  於都,全縣357個村普查、挖掘紅色標語1000多條,採取就地保護和揭取保存相結合的方式,全面進行登記、挂牌保護。

  瑞金,認護文物在全社會蔚成風氣,全國首倡的“認護文物”和“尋根問祖”活動,既提高了保護共識,又開辟了保護資金籌措新路。

  本著修舊如舊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革命遺址保護工程取得明顯成效,經受住了幾場特大暴雨的襲擊和嚴重洪災的考驗。這些工程被國家文物局作為樣板工程進行推介。目前,贛州正著手通過地方立法進一步規范革命遺址保護,並明確了五大紅色文物資源片區,有序展開資源調查、項目申報等工作。

  文化是靈魂

  9月中旬,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2018年新錄用工作人員初任培訓班在瑞金干部學院舉辦。“二蘇大”前重溫入黨誓詞、紅井邊上飲水思源、信念樹下聽紅軍故事……學員們收獲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瑞金干部學院平均每周有近600名全國各地學員前來培訓。學院坐落於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央軍委、中直工委、統戰部等舊址群中,選址的初衷就是要充分利用好革命文物資源,提升教學實效。

  面對存量豐富的革命文物,贛州不僅著眼於簡單的保護,還將其看作獨特的文化資源來對待,著力發揮其在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以革命遺址為依托,贛州建立了105個市級以上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通過深挖文化內涵、提升布展水平,這些基地成為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培育時代新人的生動課堂。在紅色文化熏陶中成長的贛南兒女,文化自覺和黨性意識不斷強化。

  “當年陳毅同志就住在閣樓上面,我們住樓下。敵人來搜查,母親就想辦法給他報信……”大余縣池江鎮陳毅同志舊居內,83歲的老黨員劉士華顫巍巍地比劃著,把紅色往事講給前來參觀的游客聽。因母親臨終前的一句交代,劉士華退休後23年如一日地清掃、守護著舊居,義務講解紅色故事。在他的帶動下,越來越多的干部、村民、志願者加入他的行列。

  以革命遺址為背景、革命歷史人文和事件為題材,贛州精心推出一批富有蘇區特色的文化精品,通過書籍、舞台、熒屏及文化活動對外推介。取材真實蘇區故事的紅色電影《八子參軍》目前正在市內採景,年底前將正式開拍。

  既要走出去,也要引進來。10月7日,來自北京、河北、江西等地的名家採風學習團齊聚興國縣官田中央兵工廠舊址群,在此建立6個創作研究基地,並舉辦“革命文物保護利用與紅色基因傳承”論壇。

  “從最初隻有一把斧頭、一把鐵錘的修械小組,發展成為我黨第一家大型綜合性兵工廠,其發展歷程蘊含著豐厚的紅色文化積澱,是一座供學者、作家、藝術家研究和創作挖掘的寶藏。”國家一級作家孫晶岩說,她要把對紅軍的敬佩、對老區人民的熱愛,對革命文物的感受用筆寫出來,把“紅色故都”的榮光展現、傳播出去。

  描繪新畫卷

  “現在鎮裡成了‘中國特色小鎮’和國家4A級旅游景區,我就拿自家做的番薯干、南瓜餅等土特產賺點外快。”在寧都縣小布鎮大土樓村,望著絡繹不絕的游客,“張氏宗祠”的主人張懷德臉上挂滿笑容。

  小布鎮是中央蘇區第一、二、三次反“圍剿”的政治、軍事指揮中心,紅一方面軍總政治部當時就駐扎在“張氏宗祠”內。政府對小布革命舊址群進行整體修繕保護,整合紅、綠、古資源發展旅游產業,張懷德和鄉親們吃上了旅游飯,即將脫貧摘帽。

  小布是贛州眾多紅色村庄的一個代表,其發展印證了贛州推進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的“方法論”——始終堅持與旅游景點建設、古村落保護、美麗鄉村建設、特色小鎮建設等相結合,持續改善民生,推動鄉村振興。

  由於革命文物大多分布在鄉村,為進一步發揮其作用,包括贛州在內的江西各地整合交通、水利、農業、扶貧等專項資金,打包用於文物保護所在村庄的綜合改造,統籌推進水、電、路、文化、衛生、綠化等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整治。革命遺址維修過程中因地制宜開辟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農家書屋、群眾文化活動室、農村留守兒童中心等公共文化設施。

  乘著新農村建設的東風,去年,信豐縣大阿鎮明星村在村部門口建起了休閑廣場,同時對原有紅色文化館進行升級,將開國少將李長暐、彭壽生使用過的手槍套、煤油燈、鐵叉等革命文物集中在館內展示,設立了老年人活動室和閱覽室。

  “以前農閑時隻能在自家院裡活動,現在大家都愛往廣場和文化館跑。”烈士後代李民星告訴記者,村裡人都為家鄉的紅色歷史感到光榮,大伙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和親切,精氣神更足了,村裡也更加干淨整潔。

  緊鄰興國縣的東固革命根據地舊址,如今位於吉安市青原區東固畬族鄉境內,有“革命烈士紀念塔”、第二次反“圍剿”陳列館、毛澤東、朱德舊居、“公略亭”等14處革命紀念地,層巒疊嶂,生態良好,畬族民俗和客家民俗相互交融,鄉黨委書記施雲介紹,利用五縣交界的區位優勢,近年來,東固畬族鄉改善了景區景點的基礎設施,新建了游客中心、游步道、停車場、旅游公廁、文化牆等﹔開展了“二月二”廟會、“東固夏令營”、“畬族祈福祭祖露營篝火晚會”等系列特色活動,積極開展紅色旅游和研學之旅,北京、上海、新疆等地游客紛紛前來參觀,全年接待游客超過8萬人次,村民的日子越過越紅火,畬鄉村庄發展了,群眾得實惠,支持革命遺址保護利用成為大家的自覺行動。他們紛紛摒棄“等靠要”思想,主動讓出遺址私人產權、自發籌工籌勞、返鄉開辦農家樂,一幅鄉風民風美、人居環境美、文化生活美的幸福畫卷正在繪就。

  如今,僅贛州就有341處革命舊居舊址被開辟為紅色旅游景點,成為全國十二大重點紅色旅游區之一。紅色經典體驗之旅、共和國搖籃之旅等精品旅游線路將眾多革命遺址串珠成鏈,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體驗。以革命文物為創意元素,贛州大力推動旅游文創產品的開發,一批原創產品走向市場。(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