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寧夏
寧夏
寧夏大篷車:走到田間地頭,也就走到了群眾的心頭
發布時間:2019-12-23 09:48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2-23

  一個人,一輛車,一個團,35年堅持送戲下鄉、服務群眾,在寧夏鄉村振興的道路上輾轉奔走,永不停息……央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公益廣告《為了誰》以原寧夏話劇團真實事跡為藍本,講述了該團服務基層群眾的生動故事。

  “原寧夏話劇團多年來始終秉承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理念,幾十年如一日,為人民寫、為人民演,成為文化戰線上的一面旗幟。特別是他們從藝術的高度,將寧夏改革開放與發展創新等諸多實踐提煉成劇,通過大篷車流動舞台深入基層。這些藝術實踐教育了團隊、打動了團隊、滋養了團隊,引領團隊凝煉總結發揚‘大篷車精神’,繼續以匠心守初心。”在近日寧夏話劇藝術有限公司(原寧夏話劇團)舉辦的話劇《你好,小康!》劇本討論會上,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文化和旅游廳黨組書記劉軍如是說。

  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為契機,寧夏文化和旅游系統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鼓勵創作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的優秀作品。話劇《你好,小康!》初稿一經問世,就引起寧夏文化藝術界人士的高度關注。該劇以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的寧夏鹽池縣王樂井鄉曾記畔村黨支部書記朱玉國為原型改編而成。對於創作者而言,這樣的現實題材創作已不是第一次,這樣的劇本討論與打磨更不知經歷了多少回。每一次創作都緊跟時代步伐,守正創新,精益求精﹔每一次創作都扎根人民、深入生活,落地有聲。

  從1984的第一部話劇《庄稼漢》,上世紀90年代的《女村長》《稅官王振舉》,本世紀初的《梅家小院》《農機站長》《鐵杆庄稼》,到近年的《閩寧鎮移民之歌》《你好,小康!》……35年來,一批以講述農村故事、反映鄉村生活、振興鄉村文化為題材的話劇作品活躍在寧夏的山川大地,彰顯時代的特色,浸潤人民的心靈,感動一代代庄稼人……講述台前幕後的故事要從原寧夏話劇團團長王志洪和大篷車開始。

  結緣寧夏:“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1964年10月26日,王志洪和他的25名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60班的同學乘坐從北京到蘭州的43次綠皮火車,高唱著“年輕的人,火熱的心,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從此便與寧夏這片熱土結下不解之緣,並與寧夏的話劇事業如影隨形。用王志洪的話說:“笑面人生地來到了寧夏……”

  1983年,王志洪臨危受命,接任寧夏話劇團團長,直至2004年7月退休。退休後,因工作需要返聘為寧夏回族自治區文化和旅游廳藝委會副主任、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顧問。

  扎根寧夏:“為了誰而創作,為了誰而演出”

  王志洪來到寧夏已55年。回望55年在寧夏話劇戰線上的堅守與付出,王志洪飽含深情,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為了誰而創作,為了誰而演出。”

  寧夏話劇團成立於1958年。第一代大篷車於1984年在“沒有辦法的辦法”中誕生——由一輛拉煤的解放卡車改裝而成。2009年,該團轉制為寧夏話劇藝術發展有限公司,成為全國話劇藝術院團中第一個轉企改制的國有院團。

  經歷過上世紀60年代的繁榮,遭遇了80年代的危機,寧夏話劇團在找出路、謀發展的過程中,最終將創作的視野鎖定在寧夏農村,百萬公裡奔波,8000多場演出,足跡遍及寧夏每一個村庄,用老百姓聽得懂的語言講老百姓看得懂的故事,創作的十幾個經典劇目,反映農民的喜怒哀樂,傳遞社會主義新農村新風尚,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話劇《農機站長》演出後,許多農民爭相辦理農機入戶手續積極參加培訓,寧夏三輪蹦蹦車事故發生率大幅下降。

  多年來,為創作出真正接地走心、滿足人民需要的作品,王志洪多次深入農村、扎根泥土,與當地老百姓同吃同住同勞動,全身心深入人民生活。通過給農民講故事、念劇本,請農民審劇本、挑毛病的方式,不斷打磨完善作品。“要讓觀眾像惡婆婆挑媳婦毛病那樣給我們提意見。”“要讓老百姓先嘗後買。”“先看貨後定貨。”這是他經常挂在嘴邊的“創作寶典”。“隻有這樣,創作出來的劇本才能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好作品。”王志洪表示。

  致敬寧夏:“寧夏的土地和老百姓成就了我”

  在寧夏55年來,王志洪一共寫了19部戲,這些原創話劇先後獲得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獎、“中國人口文化獎”和“中國話劇金獅獎”等殊榮。2018年,為慶祝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60周年的獻禮劇目《閩寧鎮移民之歌》,入選國家舞台藝術精品創作扶持工程劇目。原寧夏話劇團也先後30多次受到國家部委和地方表彰獎勵,曾被授予“全國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和“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集體”。

  王志洪將這一切歸功於寧夏的人民和寧夏的山山水水。他說:“老驥伏櫪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為了報答寧夏這片土地對我的恩情,雖然年過古稀,但我仍然會盡己所能繼續創作,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再創作幾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好戲。”

  第一代大蓬車誕生的35年來,時代更迭變幻,唯有初心不變,信仰更加堅定,旗幟更加鮮明……

  35年來,那個人,依然奔走在寧夏的田間地頭,寫人民、演人民、為人民﹔

  那輛車,依然承載著人民的希望和藝術家的信念輾轉奔走﹔

  那個團,在“大篷車精神”的感召下,不斷在寧夏文旅事業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中探索前行……(崔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