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東
山東
積極探索鄉村文化振興之路
發布時間:2018-07-09 10:13 來源:山東省文化廳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山東省文化廳 2018-07-09

  鄉村文化振興,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堅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繁榮興盛農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改善農民精神風貌,不斷提高鄉村社會文明程度,煥發鄉村文明新氣象。

  鄉村文化振興要堅定地立足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秉持科學客觀禮敬的態度是我們搞好鄉村文化振興的重要基礎。

  一

  鄉村是中華傳統文化生長的家園。鄉土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柢,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母版,是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理解鄉土文化、認同鄉土文化、尊重鄉土文化、熱愛鄉土文化不僅是增強文化自信的內在要求,也是實現鄉村文化振興的必要前提。

  鄉土文化孕育守護著中華文化的精髓。中華文化本質上是鄉土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植根於鄉土社會,源於鄉土文化。我國優秀傳統農耕文明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一系列價值觀念,如家庭為本、尊祖尚禮、鄰裡和睦、勤儉持家、以豐補歉等,都是人文精華﹔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等,都是中華傳統美德。儒家文化倡導的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不僅維護了中國古代社會的良好秩序,在當今社會仍然具有強韌而持久的生命力。作為民俗文化代表的“二十四節氣”,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順天應時的理念。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鄉土文化不僅起到了“孕育者”的作用,還發揮了“守護者”的作用。近代以來,盡管中國鄉土文化屢次遭受磨難,但其文化精髓並沒有喪失,而是深深植根於中國農村廣袤的土地上,並在新時期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鄉土文化涵養呵護著寶貴的文化遺產。鄉土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的長河中除了不斷為中華民族提供豐富的精神滋養外,還留下了曲阜“三孔”、萬裡長城、中國大運河等眾多文物古跡,古琴藝術、木版年畫、剪紙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散落全國各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筑、農業遺跡、灌溉工程遺產等。據統計,目前我國擁有世界遺產53處,排名世界前茅﹔39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位列締約國首位﹔15個項目入選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居世界第一﹔形成了完善的國家、省、市、縣四級文物和非遺保護體系。依托這些豐富而又寶貴的文化遺產,中國連綿幾千年發展至今的歷史從未中斷,創造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文明奇跡。

  鄉土文化閃耀著色彩斑斕的獨特魅力。鄉土文化既是一方水土獨特的精神創造和審美創造,又是人們鄉土情感、親和力和自豪感的憑借,更是永不過時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近年來,我國各地興起了“鄉土文化熱”,鄉土文化成為一種時尚文化,人們把鄉土文化作為一種情結,作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和文化資本。春節廟會、清明祭祖、端午賽龍舟、重陽登高等傳統民俗活動日漸興起,展現了鄉土文化旺盛頑強的生命力。鄉村旅游大發展,傳統村落成為人們趨之若鹜的旅游地,民俗體驗、鄉村寫生等成為消費熱點。美麗鄉村建設蓬勃興起,傳承鄉土文化、保持鄉村特色成為一致共識,一批文化底蘊深厚、充滿地域特色的美麗鄉村在全國各地不斷涌現。景德鎮陶瓷、淄博琉璃、濰坊風箏等鄉土工藝品以及泰山皮影、日照農民畫等鄉土民間藝術紛紛走出國門,中國鄉村文化正以愈發自信的步伐走向世界,受到世界人民的廣泛贊譽。

  實踐證明,中國鄉土文化歷經劫難而不亡,飽經滄桑而新生,我們完全有理由樹立對鄉土文化的自信,這是文化自信的核心構成,決定著文化自信的深度和廣度。

  二

  鄉村文化的衰落可以追溯到近代。從1840年到1949年,在這100多年裡,帝國主義列強的經濟、文化掠奪從未間斷,內憂外患、山河破碎、民生憔悴,使得鄉村文化遭受了無數次的劫難,千百年來積聚起來的有形文化財富被搶、被偷、被燒、被毀,損失之慘重世所罕見。打倒“孔家店”,立“西學”之新、破“中學”之舊,引發了全社會對傳統文化的漠視、厭倦乃至反對,也直接或間接地導致了鄉村文化的嚴重貶值。20世紀30年代,晏陽初、梁漱溟、盧作孚等一批愛國知識分子也曾發起過“鄉村建設運動”,提出並實驗了“鄉農學校”“博士下鄉”“文藝教育治愚”等諸多方案,但終因沒有一個人民真正當家做主的政府,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鄉村文化的衰落史,是中華民族苦難史的生動寫照。

  而同樣在這100年裡,與中國農村文化衰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基本完成城市化進程,較早地開啟了鄉村文化的振興之路。據統計,1848年時,中國、美國的城市化率分別為10.9%、10.6%,而到1949年時,中國的城市化率仍然是10%左右,美國已接近70%。發達國家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環境改造、空間規劃,特別是鄉村文化得到城市文化的直接反哺和輻射。美國的鄉村“巧發展”戰略、日本的“一村一品”農村振興運動,使得鄉村經濟和文化一起得以重構和振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為迅速積累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的資本,我國確立了以城市為中心的發展戰略,以致城鄉文化差距成為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不斷拉大。但是,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我國著力解決“三農”問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大力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走出了中國特色的鄉村文化發展之路。當前,我國城市化率已近60%,鄉村文化早已走出衰落的低谷,經歷1949年到1978年的復蘇期、1978年到2017年的建設期,具備了開啟文化振興的基本條件。歷史證明,推動鄉村文化由衰落走向振興,是對近代以來仁人志士理想的再實踐、再創造,是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重大歷史責任,是中國人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內在要求。

  三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鄉村文化振興不僅是鄉村振興戰略的應有之義,而且對於鄉村組織振興、生態振興、產業振興、人才振興具有重要引領和推動作用。

  倫理文化是鄉村治理的重要資源。倫理本位是傳統鄉村社會的文化基礎。費孝通認為,自古以來的農耕文明孕育了“差序格局”的社會結構,鄉土社會是由“波紋宗親網”構成的呈現為“差序格局”的禮俗社會。盡管隨著現代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推進,傳統的鄉土環境已不復存在,但是廣大鄉村仍然是“熟人社會”,鄉土的“差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鄉土社會的倫理文化傳承了下來。在鄉村社會中,鄉民交往將倫理關系作為重點,有著各自固定的倫理位置與道德角色,並形成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倫理規范。倫理文化是引導鄉村風氣和凝聚鄉民人心不可替代的力量,是鄉村治理的靈魂,是實現鄉村社會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根本支撐。基於鄉村社會的文化特點,通過深入挖掘倫理文化,積極發揮鄉規民約、道德規范等的約束作用,進而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能夠有效提升鄉村治理水平,完善鄉村自治體系。

  生態文化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價值引領。推進鄉村生態文明建設,把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離不開生態文化的強力支撐。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比如,老子“天人合一”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知常曰明”強調環境保護意識﹔“知和曰常”強調生態平衡觀念﹔“知足寡欲”強調適度消費觀念。幾千年的鄉土文化更是倡導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生,形成了村民共同遵守的生態道德,並融入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通過深入挖掘這些生態道德、生活習俗等文化資源,大力弘揚生態文化,有助於建設鄉村生態文明,加快鄉村生態振興。

  文化創意是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要動能。隨著時代的發展,文化創意作為一種特有的“生產要素”,與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等傳統要素一樣,越發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關鍵因素。一個好的文化創意,往往能夠推陳出新,點石成金,把沉睡的鄉村文化資源喚醒,實現十倍百倍的增值效應。同時,文化創意具有強滲透、強關聯的效應,可以與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提升鄉村產業附加值。比如,文化創意可以與農業融合,發展田園綜合體、休閑農場、鄉村營地、農業庄園等﹔可以與鄉村建設融合,發展鄉村特色文化公園、鄉村文化生態博物館、藝術村等﹔可以與制造業融合,發展草柳編、中國結、工藝品生產等﹔可以與旅游業融合,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特別是對歷史文化名村和傳統古村落來說,文化旅游發展空間巨大,效益顯著。文化創意日益成為鄉村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文化供給是鄉村人才振興的重要條件。推動鄉村人才振興,不僅要大力改善經濟條件,還要加強文化供給,活躍鄉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相對城市豐富的文化設施和文化生活來說,鄉村文化設施比較薄弱,文化活動相對匱乏,從城裡回歸的年輕人生活不習慣、不適應。因此,增加文化供給、豐富文化生活是推動鄉村人才振興的客觀要求和有效途徑。增加文化供給,要注重“輸血”與“造血”相結合,圍繞留住人、吸引人做文章。一方面,大力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基層文化設施條件,廣泛組織優秀文藝作品進農村、進社區,提升鄉村文化生活質量,形成良好的文化環境,讓留在鄉村的人安心,讓回報鄉村的人有信心。另一方面,注重培養鄉村文化能人,加強文藝培訓輔導,提升農民文化素質,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引導群眾自我表現、自我展示,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激發豐富鄉村文化供給的內生動力。

  實踐證明,鄉村文化振興是解決城鄉文化發展不平衡和農村文化發展不充分的戰略選擇,是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任務和必要保障,必須把鄉村文化振興貫穿於鄉村振興的各領域、全過程。

  四

  振興鄉村文化要立足當代中國鄉村現實,推動農耕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優秀鄉土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革命文化在廣大鄉村融合會通,煥發勃勃生機。

  辯證取舍是基本方法。不可否認,鄉土文化中有一些糟粕的成分,個別地方存有封建迷信活動,甚至還有不孝父母、不管子女等不良行為,以及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厚葬薄養、人情攀比等陳規陋習。但鄉土文化絕不等同於落後、愚昧、保守,不能一概否定,其主體價值在當今社會仍然有著重要意義和深遠影響。要堅持把辯證取舍作為基本方法貫穿於鄉村文化振興實踐中,旗幟鮮明地發展先進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後文化,堅決抵制腐朽文化,積極支持和引導村民維護公序良俗、崇尚義德勤儉。不斷賦予鄉村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不斷補充、拓展、完善,推動鄉村文化繁榮興盛,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

  尊重差異是基本態度。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廣大鄉村因自然地理條件、生產勞動方式、民族習俗文化、歷史發展機緣等因素的差異,形成了多姿多彩的鄉土文化,為相互吸收借鑒、融合創新發展提供了條件。對待多樣化的鄉土文化,必須承認其客觀性、包容其差異性、理解其獨特性、掌握其規律性、發掘其合理性,才能使鄉村文化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始終充滿生機活力。尊重各個民族,就要尊重各民族創造的文化﹔尊重農民群眾,就要尊重各地農民擁有的鄉土文化。以多樣化為美,隻要符合中華文化立場、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取向,都應當給予尊重、予以支持。

  因地制宜是基本手段。“百裡不同風,十裡不同俗。”鄉村文化因其地理位置、資源稟賦、歷史淵源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各具特色,全國如此,一個省甚至一個市縣也是如此。應科學把握各地差異和特點,堅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堅持精准施策、分類推進,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

  對資源稟賦豐裕、產業支撐較強、集體經濟實力雄厚的鄉村,應堅持高點定位,立足良好經濟基礎和資源優勢,高標准打造文化振興示范樣板,全面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對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風貌獨特的特色資源類鄉村,要統籌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保護歷史文化資源和傳統建筑,傳承民風民俗和生產生活方式,探索設立村庄建設保護紅線,推動特色資源保護與村庄發展良性互促。對產業基礎薄弱、生產生活條件急需改善、空心化比較嚴重的鄉村,應以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改變鄉村精神文化面貌、提振人氣、增添活力為重點,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保障文化民生。

  五

  鄉村文化振興既要搞好頂層設計,又要鼓勵敢想敢試,尊重基層首創精神,依靠廣大農民的聰明才智,繪就鄉村文化建設美好藍圖。

  堅持全面動員與有序推進相結合。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朴民風是一個潛移默化、不斷養成的過程,對待鄉村文化振興,我們既要保持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責任感,也不可一哄而上、一味追求快、搞成新的“大躍進”。工作中,要堅持規劃先行,時間服從質量,穩扎穩打,久久為功。要實事求是,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不追求短期速效。要全面動員政府、社會組織、村庄和農民等各方面力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各方面活力和能量,共同為鄉村文化出力添彩。

  堅持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相結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是文化發展的兩大引擎。鄉村文化振興,必須堅持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依靠公益性文化單位和經營性文化單位兩類主體,運用政府手段和市場運作兩種方式,依托公共財政和社會資本兩種資源,形成支撐合力,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豐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指出:“按照有標准、有網絡、有內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鄉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這對鄉村文化事業發展提出明確要求。具體到工作中,要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大力提升服務效能﹔支持“三農”題材文藝創作生產,鼓勵文藝工作者不斷推出反映農民生產生活尤其是鄉村振興實踐的優秀文藝作品,展示新時代農村農民的精神面貌。文化產業為鄉村文化振興注入活力,要挖掘用好鄉村特色文化資源,大力振興傳統工藝,發展鄉村文化旅游,通過產業發展讓農民脫貧致富,讓農民願意在鄉村扎根,吸引城市人才到鄉村創業,為鄉村振興積蓄力量。

  堅持黨政主導與農民主體相結合。鄉村文化振興不僅要發揮黨委、政府的主導作用,更要尊重農民主體地位,形成全社會關心支持和積極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濃厚氛圍。必須充分尊重農民意願,切忌簡單代替農民選擇,最大限度調動億萬農民參與鄉村文化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斷提升農民的文化參與感、獲得感、幸福感。要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文化工作的領導,確保黨在農村文化工作中始終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為鄉村文化振興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障。黨和政府制定一切鄉村文化振興措施都應該從調動和激發農民積極性和創造性出發,把堅持農民主體體現在工作的各環節、全過程。要建立正向激勵機制,通過宣傳教育、典型引導、物質和精神獎勵等,喚起農民文化自覺,形成文化習慣,自覺投身鄉村文化振興。

  鄉村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自身的特點和規律,這必然要求我們增強文化自信,立足中國實際,借鑒國際經驗,積極探索中國特色鄉村文化振興之路。要牢牢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把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貫穿鄉村文化振興的始終,處理好文化鑄魂與物質塑形、一元主導與多樣發展、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之間的關系,確保鄉村文化振興始終沿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前進。(作者 山東省文化廳廳長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