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全國聯播 > 山西
山西
山西靜樂:物質與精神“花開並蒂”
發布時間:2019-11-29 10:43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9-11-29

  從山西太原出發,向西向北不到百公裡就是靜樂,這裡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文化和旅游部的定點幫扶縣。汾河水庫秋波浩淼,生態長廊藏金疊翠。誰曾想,10年前,靜樂很多村落還因為生態不良、廣種薄收而掙扎在貧困線上。是什麼讓靜樂變了樣?

  生態立縣 增收富民

  說起靜樂縣,很多人的印象是裸露的黃土、沙塵漫天的冬春、刺鼻的垃圾、破敗的街巷。為了改變這一狀況,近幾年,靜樂縣委、縣政府堅持“生態立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理念,逐步走出了一條林業生態建設與文化和旅游發展相結合的脫貧增收致富之路。

  “想當初,農民光靠種地,收入很有限。”靜樂縣電視台一位記者對曾經的窮困記憶猶新。

  如今,僅在生態扶貧領域,就有退耕補償、造林投工、管護用工、林果銷售等多種方式,帶動當地民眾增收。“退耕還林是一項民生工程,特別在貧困縣,更是直接增加農戶收入、實現穩定脫貧的有效舉措。”靜樂縣林業局局長張玉堂說。

  “退耕有補貼還不算,種樹掙錢、管護也掙錢,樹木成材、出果也掙錢。”王端庄村民紛紛表示滿意。

  穿梭在靜樂縣鵝城鎮黃金山萬畝生態經濟林的盤山道上,隻見漫山遍野的樹林層層疊疊、茁壯成長,體現了靜樂生態文明之美。

  記者了解到,在生態建設基礎上,靜樂縣正在想法子延長產業鏈,發揮經濟林更大的價值,打造旅游環線、建設採摘園,吸引游客採摘,成立專業合作社,吸納農戶參與旅游經營,促進生態建設與旅游發展相結合。

  種下文化 種出希望

  記者在靜樂縣採訪時適逢愛樂希望小學舉辦愛心募捐,捐贈的學習和生活用品種類很多,從書包、文具到足球、樂器等應有盡有,孩子們的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一雙雙童真的眼睛寫滿了對未來的憧憬。

  愛樂希望小學從籌建到發展,傾注了文化和旅游部扶貧工作隊的心血和汗水。“這所學校的建立,改善了靜樂的教育環境。”愛樂希望小學校長郭效一對扶貧工作隊的幫扶都記在心上:1999年,對328名民辦教師每人支助500元,對學生支助1萬雙過冬棉鞋﹔2000年,對全縣218名民辦教師再次每人支助500元,為學生捐贈圖書3萬余冊﹔2001年,協調引導“小莉圖書室”在靜樂康家會中學落戶。

  據文化和旅游部第23批工作隊、第27位挂職干部,靜樂縣委常委、副縣長孟憲璋介紹,文化和旅游部不僅投資建設了愛樂等3所希望小學,捐助了配套設施,更立足全縣地域文化特色和歷史傳統,制定實施文化幫扶計劃,先後投入上千萬元,加大對靜樂的扶持力度。投資建設了靜樂縣文化活動中心大樓,維修了靜樂文廟、淨居寺兩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持續推進“燭光工程”,每年開展捐贈活動並投放大量文化設施設備。這些工作為靜樂縣文化藝術活動和文藝專業教育提供了物質保障。

  除了在硬件上大力扶持,文化和旅游部還高度重視“文化下鄉”。組織表演藝術家、書畫名家、專家學者到靜樂舉辦大型文藝匯演,舉辦筆會、講座,贈送書畫作品等,為靜樂人民“送文化”。此外,實施“種文化”幫扶,通過深入一線的文化藝術教育教學活動,滋養這片貧困的土地。

  改變理念 授人以漁

  從1995年開始定點幫扶,至今已24年。文化和旅游部扶貧工作隊多年的堅守與付出,不僅改變了靜樂縣的面貌,也改變了靜樂人的發展理念。由“送文化”到“種文化”,變授“魚”為授“漁”,將文化扶貧之根深深扎在靜樂大地,逐漸匯聚起“文化事業領航、文旅產業培育、合力脫貧攻堅”的強大力量。

  “文化和旅游部發揮行業部門優勢,制定出台了加強對靜樂縣文化幫扶等14項具體工作措施,為靜樂文旅產業的長足發展發揮了綱領性的指導作用。”孟憲璋表示。

  其間,文化和旅游部投入文化旅游提升工程中央預算內投資1000萬元,支持靜樂縣風神山景區旅游項目,安排靜樂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門相關負責人、鄉村旅游帶頭人、村干部約25名人參加了全域旅游培訓班、紅色旅游專題培訓班、深度貧困地區旅游扶貧培訓班和全國鄉村旅游扶貧重點村干部培訓班。

  當前,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定點幫扶下,靜樂縣以打造“百裡汾河川、太原後花園”為目標,主動融入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塊。持續加大旅游開發力度,不斷完善和提升旅游服務質量、環境質量、景觀質量,把發展旅游業作為推動靜樂經濟轉型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有力抓手。以縣城為中心、以汾河生態走廊和碾河文化走廊為兩翼、以靜樂八景為龍頭,推動鄉村採摘游、農業觀光游、紅色革命游等多元業態發展。

  孟憲璋說,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一枝兩蕊的“並蒂花”,在決勝脫貧攻堅的道路上,兩者都要重視。走出深度貧困、實現脫貧摘帽過程中,靜樂縣委、縣政府努力踐行上述理念,讓人均純收入穩步增長、縣域環境不斷優化的同時,創建了“國家衛生縣城”“省級園林縣城”“省級文明縣城”等,正在向“國家園林縣城”“全國文明縣城”大步挺進。(邢麗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