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故宮博物院
故宮博物院
“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
發布時間:2018-10-24 09:39 來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 2018-10-24

    10月23日,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聯合舉辦的“佛陀之光——故宮博物院與止觀美術館佛教造像展”在故宮博物院齋宮開幕。

釋迦牟尼佛  尼泊爾  紅銅鎏金  10-11世紀  81厘米 止觀美術館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記者楊倩 攝 

  眾所周知,佛教起源於印度,逐漸流傳到亞洲廣大區域內,成為亞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伴隨著佛教的傳播,佛像藝術也隨之傳播到喜馬拉雅地區,成為喜馬拉雅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相關地區形成了不同的地域風格與時代特征。

  公元7世紀以來,印度佛教進入中國的青藏高原。在隨後的一千多年中,佛教在這片雪域高原上經歷了漫長且曲折的發展過程,形成了獨特的佛教分支,被稱之為“藏傳佛教”。

釋迦牟尼佛  犍陀羅  青銅  4-5世紀  44厘米  止觀美術館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記者楊倩 攝

  藏傳佛教及其藝術是中國佛教的重要分支,在以青藏高原為核心地區的廣大區域內流傳,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由於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的文化背景的差異,兩種佛教無論是在教義、圖像和藝術風格上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這是因為藏傳佛教是屬於喜馬拉雅文化的一部分,與南亞次大陸、中亞和西亞文化有很深的淵源。另外,藏傳佛教是外來文化與西藏本土信仰結合的產物。它是多種文化影響的結果,但是卻始終扎根於青藏高原民族文化的土壤,是南亞的佛教文化與雪域高原的游牧文化融合的產物。它的流傳范圍是以喜馬拉雅文化區為中心,延伸至蒙古高原、橫斷山脈、天山南北等廣大地區。

祖師像  藏中  黃銅錯銀、紅銅  13世紀  13、5厘米  止觀美術館

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記者楊倩 攝 

  因此,如果我們想真正理解和深入解讀藏傳佛教藝術,則必須回歸到青藏高原絲路、南亞次大陸等多元文化的語境下,在喜馬拉雅文化的國際大舞台上,從中亞、西亞和南亞文化的多重影響來重新審視和研究它的起源與流變。

  喜馬拉雅山脈(Himalayas)位於青藏高原南端,東西綿延2450公裡,是中國與巴基斯坦、印度、不丹、尼泊爾的天然邊界,給山脈南北東西兩側的文化交流帶來巨大的障礙。但它縱橫的溝壑與河谷更像是一個個管道,將青藏高原與絲綢之路對接起來。簡單地說,對於藏傳佛教藝術的形成產生過深遠且持久的影響主要有兩條路線,分別位於喜馬拉雅山的兩個重要的通道:一條是古代西北印度,有來自於西北印度的藝術中心犍陀羅、斯瓦特、喀什米爾的藝術影響進入藏西的拉達克、阿裡等地區,創造了獨特的藏西風格﹔一條是東北印度,通過喜馬拉雅山的裂隙,將西藏中部與東北印度與尼泊爾兩個重要的藝術中心相連,這是藏中藝術風格形成的基礎。

  近年來,藏傳佛教藝術因其獨特的魅力,受到越來越多人們的關注和喜愛。本次展覽的展品共計112件,精選自故宮博物館、止觀美術館以及一些私人收藏的藏品,以銅合金造像為主。這些藏品分別來自於古代西北印度、中印度、東北印度、尼泊爾、中國西藏地區,展品的時代跨度從6世紀到15世紀,展示了藏傳佛教藝術的源與流及其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整個展覽根據上述西藏藝術風格的兩個主要區塊,即藏西藝術與藏中藝術,分為兩個單元:第一單元:從西北印度到西藏西部。西北印度是古代南亞次大陸北部的絲路通衢,也是多文化碰撞、交流與融合的大舞台,這一地區的佛教藝術融合了來自古希臘、西亞、中亞及印度的元素,影響直達中國西藏西部地區,形成了藏西的藝術風格﹔第二單元:從印度、尼泊爾到西藏中部。西藏中部藝術風格在形成過程中先後受到來自於東北印度、尼泊爾藝術的強烈影響,尤其是尼泊爾藝術影響持久而深入,留下了眾多的藝術作品。無論藏西還是藏中藝術風格都是在汲取外來藝術風格的基礎上,結合西藏本土的元素,各自形成獨特的藝術面貌。

  當然,區區112件展品對於廣大觀眾了解藏傳佛教的藝術風格起源是遠遠不夠的,但是此次展覽展示的諸多藏品在品質和藝術水平方面均屬上乘之作,其中一部分堪稱是喜馬拉雅造像的重器,無論是歷史價值和藝術審美價值都相當高,不僅能讓廣大觀眾有機會近距離欣賞和觀摩這些藝術精品,更是給學者和愛好者提供了難得的學習、研究和交流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