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國家藝術基金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發布時間:2018-07-12 08:50 來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 2018-07-12

  國家藝術基金自2013年底成立以來,始終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自覺站在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的高度,統籌規劃、積極引導,通過不斷完善資助項目管理,激發全社會文藝創作活力,努力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特別是圍繞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其創作生產、傳播交流推廣和培養藝術人才等關鍵環節的資助,在保持傳承的基礎上促進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切實採取有效措施,認真抓好任務落實

  2017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為落實文件精神,2017年3月,原文化部發布了《國家藝術基金“十三五”時期資助規劃》,明確提出對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內容的項目給予重點資助。藝術基金在年度申報指南中逐步加大了對民族藝術形式的資助力度,提高了對曲藝項目的資助額度,將戲曲、曲藝、雜技和民族管弦樂等列入了年度資助重點。

  同時,藝術基金認真落實意識形態責任制,注重加強資助項目政治導向管理,在資助項目申報評審、實施監督、結項驗收和成果運用等重點工作環節中,嚴格把關,強化監督,確保資助項目政治導向正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切實維護國家意識形態安全。

  二、資助項目有序實施,工作成果初步顯現

  藝術基金成立近五年來,共資助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傳統技藝等民族傳統藝術形式項目1704項,約佔資助項目總量的42%,提供資助資金約15.3億元。這些項目在堅持藝術本體、保持藝術格調的同時,很好地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反映了時代精神風貌,具有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一)以京劇、昆曲、地方戲曲為代表的傳統戲劇

  近五年來,藝術基金共資助京劇、昆曲和地方戲曲項目675項,資助資金約9.01億元。其中,大型劇目創作項目252項、小戲曲創作項目150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122項、藝術人才培養項目111項、青年編劇人才項目40項。

  資助項目在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主管部門和國內有權威性、影響力藝術機構組織的全國性演出、評獎活動中取得了豐碩成果。京劇《將軍道》、豫劇《焦裕祿》、薌劇《保嬰記》、滇劇《水莽草》、吉劇《站醒台》、黃梅戲《小喬初嫁》、越劇《我的娘姨我的娘》、河北梆子《六世班禪》、滬劇《挑山女人》、秦腔《花兒聲聲》、評劇《趙錦棠》、評劇《紅高粱》入選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河北梆子《李保國》、評劇《母親》、採茶戲《永遠的歌謠》入選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京劇《康熙大帝》、豫劇《焦裕祿》、評劇《母親》、淮劇《小鎮》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藏戲《鬆贊干布》、藏戲《六弦情緣》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河北梆子《六世班禪》、吉安採茶戲《熱血山哈》獲“銀獎”。評劇小戲《月缺月園》獲第十七屆“群星獎”﹔淮劇小戲《良心》、二人台小戲《縣長下鄉》獲第六屆、第七屆全國小戲小品曲藝大展“金獎”,黃梅戲小戲曲《一壇酸菜》獲“銀獎”。在國際賽事上,曲劇小戲《老鼠嫁女》獲“美國國際戲劇節”最佳集體表演獎、最佳化妝造型獎、最佳服裝設計獎。

  藝術基金對傳統戲曲的傳承保護,既體現扶優扶強,也注重搶救瀕危。資助的542項地方戲曲項目中涵蓋了115個劇種,佔全國地方戲曲劇種的33.3%。特別是對一些原本就小、散、弱,面臨後繼無人、生存艱難、人散聲稀、瀕臨消失或已經消失的地方戲曲劇種,藝術基金的資助無疑是雪中送炭,例如劇種“蛤蟆嗡”,曾經流行後又一度衰微,經藝術基金資助又得以恢復,並新增至文化和旅游部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名錄當中。

  (二)曲藝

  藝術基金共資助曲藝項目103項,資助資金總額2419萬元。其中,中(長)篇作品創作項目2項、短篇作品創作項目73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3項、藝術人才培養項目8項、青年曲藝編劇人才項目17項。

  藝術基金資助的曲藝作品中,包括了北京評書、京東大鼓、西河大鼓、廣西大鼓、蘇州評彈、山東琴書、四川清音、相聲、快板書和小品等41個曲種。據有關資料顯示,目前仍然能夠演出的曲種約有400種,其中120多項被列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藝術基金資助的曲種佔能夠演出曲種的10.2%,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了激發創作活力,助推傳承發展的作用。

  資助項目在堅持藝術本體,保持民間性的同時,很好地反映了時代精神風貌。其中,蘇州市評彈團的蘇州彈詞《繡神》、常州市曲藝團的蘇州彈詞《江南第一燕》、張家港市評彈藝術傳承中心的蘇州評彈《牽手》和無錫阿福吉祥幽默俱樂部的蘇州評彈《徐悲鴻》等四部作品分獲第八屆、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北京曲藝團創作的舞台劇《古城暗戰》、濟南市曲藝團創作的舞台劇《孔子說﹒說孔子》通過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引進了其他藝術表現形式,豐富了曲藝的舞台藝術呈現,在傳統曲藝改革創新方面做了探索,形成了帶動示范作用。北京歌舞劇院有限責任公司《北方曲藝表演人才培養》、天津市曲藝團《曲藝青年人才培養》、蘇州市評彈團《蘇州彈詞流派演唱青年人才培養》、蘇州戲曲博物館《蘇州評彈創作、理論及表演高端人才培訓》和河南藝術職業學院《河南墜子中青年人才培養》等曲藝人才培養項目,通過剖析曲種的語言風格和美學內涵,立足傳統根基,注重藝術實踐和經驗傳授,著力提升學員專業技能,培養創新能力,為曲藝人才培養建立新范式。

  (三)以民族管弦樂為代表的傳統音樂

  民族管弦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載體。藝術基金共資助民族管弦樂項目54項,資助資金6397萬元。其中,新作品創作項目36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11項、藝術人才培養項目7項。

  民族管弦樂作品創作項目《印象﹒國樂》以表現“絲綢之路”為主題,站在樂器復原的角度,再現古雅華美的樂器、古朴蒼勁的音色,為觀眾詮釋民族音樂,凸顯了中華民族音樂文化的歷史厚重感。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民族管弦樂音樂會《國之瑰寶》在“2017年中澳旅游年”開幕式上華麗上演,使悉尼觀眾現場欣賞了《春節序曲》《金蛇狂舞》《漁舟唱晚》《牧民新歌》《看秧歌》《夜深沉》《梁祝之化蝶》《年年有余》等極具中華民族音樂特征的作品,在獲得審美享受的同時,領略了竹笛、板胡、古箏、二胡等傳統器樂的藝術風採。重慶民族樂團《巴渝風》、山西省歌舞劇院《山西印象》、內蒙古民族藝術劇院《絲路草原》等項目,集中呈現了音樂藝術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構建了一幅特色鮮明的管弦樂風情畫卷,現已成為了地方的文化名片。

  此外,藝術基金還資助了一批潛心民族音樂創作的青年藝術家,青年琵琶演奏家趙聰創作的《絲路飛天》《最美時光》等作品,以嫻熟的技巧演繹經典名曲和民間樂調,以中國特有的舞台藝術形式展示傳統文化的魅力,在二十國集團(G20)領導人杭州峰會文藝演出中,向全世界傳遞了中國文化的風格樣貌。

  (四)以民族舞劇為代表的傳統舞蹈

  藝術基金共資助民族舞劇項目153項,資助資金約3.3億元。其中,舞劇創作項目68項,小舞劇創作項目22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35項,藝術人才培養項目2項,青年編劇、編導人才項目26項。

  在藝術基金資助的民族舞劇中涌現了一批優秀作品,很好地展現了近年來民族舞劇向“高質量發展”的新趨勢。舞劇《粉墨春秋》入選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設第十三屆“五個一工程”﹔舞劇《沙灣往事》入選第十四屆“五個一工程”、獲第十五屆“文華大獎”﹔舞劇《阿裡郎花》獲第五屆全國少數民族文藝會演“金獎”﹔舞劇《馬可﹒波羅傳奇》《戈壁青春》《英雄﹒瑪納斯》獲 “銀獎”。此外,藝術基金還資助了一批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容的芭蕾舞劇作品,如芭蕾舞劇《西施》《敦煌》《花木蘭》《八女投江》《尋找香格裡拉》等,推動芭蕾藝術在“中國道路”上形成自己的特色,用國際性的舞蹈語匯講述“中國故事”。

  廣東歌舞劇院創排的民族舞劇《沙灣往事》,以上世紀三十年代廣東沙灣古鎮為背景,以“何氏三杰”等眾多廣東音樂人為創作原型,圍繞名曲《賽龍奪錦》薪火相傳的內容主線,用當代舞蹈藝術元素演繹傳奇故事,用優美生動的舞段詮釋經典音樂,是廣東深入挖掘嶺南文化精髓,展示廣東音樂魅力,實施文藝精品生產創作的一次成功實踐。延邊歌舞團創排的舞劇《阿裡郎花》,以朝鮮族傳統藝術形式為依托,原汁原味地呈現甩袖舞、手鼓舞、錘衣舞、長鼓舞、象帽舞、牙拍舞、假面舞等朝鮮族特色舞蹈,生動展示了朝鮮族的民俗、民風、民情,呈現了一幅浪漫多姿的民族風情畫卷。

  (五)以中國畫、書法、篆刻為代表的傳統美術

  藝術基金共資助中國畫、書法、篆刻項目345項,資助資金3277萬元。其中,作品創作項目302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33項、藝術人才培養項目10項。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中國風格——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精品國際展》,在亞歐多國展出,憑借水與墨的相互交融,呈現了當代中國水墨藝術創作研究的基本現狀,更凸顯了中國當代藝術家在全球化時代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信,向世界展示了東方藝術的魅力。《名畫大觀——“韓熙載夜宴圖”數字藝術展》,通過傳統藝術形式與現代科技手段相結合,讓故宮博物院珍藏經典書畫“走出紫禁城”,借助網站、社交媒體等現代傳播手段,多渠道傳輸、多平台展示、多終端推送,讓更多普通觀眾通過高清數字影像以及APP等數字載體深入了解傳統文化。

  藝術人才培養項目《國畫數字化創作技術人才培養》,運用新技術手段對傳統藝術進行色彩還原、形式再現、結構分析,深化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研究,提升了學員在國畫藝術思維和創作技巧方面的能力,是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技術條件下創新發展的有益嘗試。《篆刻藝術青年人才培養》項目,通過“名師帶高徒”的培養方式,集中講授篆刻的創作經驗和方法,探究篆刻藝術發展的新方向,為篆刻藝術輸送後備力量。

  (六)以工藝美術為代表的傳統技藝

  工藝美術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形態,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心靈氣質、生活情趣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藝術基金共資助工藝美術項目374項,資助資金約1.8億元。其中,作品創作項目205項、傳播交流推廣項目68項、藝術人才培養項目101項。

  傳播交流推廣項目“獨具匠心——工藝美術四十年回顧展”征集了第一至第六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近300件(套),涉及陶瓷、織繡、雕刻、印染、金屬工藝等諸多藝術品類。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工藝美術藝術的發展成就,展現了中華文化的理念、智慧、氣度和神韻。既是對歷屆工藝美術大師精湛技藝的集中展示,也是對工藝美術大師所創造的學術價值、藝術價值的一次回顧和總結。

  藝術人才培養通過“名師高徒”的“活態”教學方式,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凝聚創新思維,實現技藝的接續和形態的新生,為延續千年藝術生態,保存民族文化血脈發揮了積極作用。《陶瓷雕塑與加彩技藝人才培養》項目在繼承傳統德化瓷燒制技藝的基礎上,充分吸收敦煌彩繪藝術手法,輔以現代陶瓷制作的綜合裝飾技巧,創新開展了“山花彩”技藝的學習推廣。《刺繡藝術創新青年人才培養》項目帶領學員進行新時期刺繡藝術創新,修補了高水平刺繡藝術人才斷層,在出作品的過程中實現出人才的目標。學員在培訓後參加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西湖博覽會等評獎、展覽都取得優異成績。其中,一位學員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金獎”。

  藝術基金重視青年藝術工作者在傳統優秀文化傳承發展中的作用,通過設立“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對從事中國畫、書法、篆刻和工藝美術創作的青年優秀藝術工作者給予資助,促進其提升藝術創作的能力水平。同時,按照出精品、出人才、出“高峰”的要求,對通過結項驗收的作品進行選優拔萃,給予滾動資助,包括楚燕、宋海峰、苗磊、賈宏偉在內的31位青年工藝美術創作者入選了國家藝術基金滾動資助項目,創作作品涉及天然染纈藝術服飾、纖維編織、陶瓷、琉璃、大漆等。其中,北京服裝學院教師楚燕,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為北京APEC會議設計了領導人服裝,並注冊了楚和聽香品牌,成為在國內外服飾設計具有一定影響的青年設計師。為擴大宣傳,《中國藝術新視界——國家藝術基金青年藝術創作人才滾動資助項目作品巡展》,連續兩年在各省市巡回展出、座談,今年還將赴港澳展覽,並出版作品集。

  下一步,藝術基金將繼續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確定的目標任務,切實採取有效措施,繼續加大對民族藝術形式的資助力度,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