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童藝術劇院
中國兒藝2019年首部新戲《葉限姑娘》端午節首演
發布時間:2019-06-04 09:28 來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文化和旅游部政府門戶網站 2019-06-04

《葉限姑娘》媒體見面會現場

  6月3日上午,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以下簡稱“中國兒藝”)2019年首部新戲——新偶戲﹒兒童劇《葉限姑娘》在假日經典小劇場召開了媒體見面會。該劇取材於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其中《葉限》篇被認為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灰姑娘”類型童話的完整記錄。此次選用“新偶戲”的方式呈現,在繼承傳統木偶精髓的基礎上不斷探索,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觀劇體驗。該劇將於端午佳節(6月7日)在假日經典小劇場與大小朋友見面,為大家送上一份充滿藝術氣息的禮物。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副院長趙寒冰,編劇孫夢竹、導演毛爾南、總體視覺設計胡萬峰、木偶操作指導康健、舞台監督陳維泮、劇組全體演員和中央及首都30余家媒體出席見面會。 

  由小說到“新偶戲” 彰顯中國意蘊

  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續集中的小說《葉限》之所以被稱為“世界上第一個灰姑娘類型”的故事,是因為其中包含了後母虐待、神力相助、集會出彩、以鞋驗身、嫁與王公等歐洲童話《灰姑娘》的全部要素。但《葉限姑娘》在保留上述關鍵情節的基礎上,進行了較大的、符合當代審美的改動,力圖創造出一個既有中國意蘊,又靈動、有趣的故事。

  擔任《葉限姑娘》編劇的是中國兒藝優秀青年編劇孫夢竹。在情節設置和人物角色的塑造上,孫夢竹都為葉限的“成功”賦予了新的意義。“無論是段成式的《葉限》還是傳統的《灰姑娘》故事,女主人公都是在無意間受到了‘神力’的幫助,這不禁讓人感覺:葉限和灰姑娘能獲得美好生活的原因是她們足夠幸運。然而現實生活中,任何人的‘好機遇’都是靠自己贏取的,其中當然不乏運氣的成分,但歸根結底是個人品質和個人努力的結果。因此,在該劇中,葉限和帶有神力的小魚相遇的情境被改寫為:葉限在自身難保的情況下救助了小魚,二者的人物關系迅速建立起來。這既為她之後能得到小魚的幫助提供了合理性的解釋,也有助於‘是其美好的品質幫助她走出困境’這一創作理念的傳達。”在該劇結尾,孫夢竹也將故事的主題立意進一步升華:“世界上關於‘灰姑娘’類型的故事有很多版本,絕大部分的故事都結束於灰姑娘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可是,我們用當代審美來審視一下這個問題:對於一個女孩來說,嫁給王子就是終極幸福嗎?我認為不是,任何一個人的終極幸福都不應依托在別人身上,而應該回歸到自我。我們最終把故事的結尾定位在:葉限向著遠方走去,她的朋友小魚相隨左右,濺起點點水花。這個結尾接受起來或許稍顯沉重,但打破‘公主夢’,讓孩子們體悟到自己才是自己的終極支撐,對當今時代的孩子們來說,或許更有價值。”

  在談到《葉限姑娘》之所以選用木偶方式進行呈現時,該劇導演、中國兒藝優秀青年導演毛爾南表示,木偶會給人帶來一種人所向往卻力所不能及的美好。“盡管木偶臉上沒有一顰一笑,但你卻能從他的身體、動作發現它的情感變化,從它沒有表情的臉上表達出最細膩的情感,這時偶的特點就體現出來了。在技術達到一定水准後,藝術賦予了它新的生命,從而形成了兩個藝術作品:木偶本身和用偶表演的作品。因此我們要用‘新偶戲’的方式做一台滿足現代孩子審美,同時呈現‘偶’的精髓的作品。”這部作品之所以被稱為“新偶戲”,是因為主創和演員在不斷探索一種能夠在地面自由行走,能夠在空中自由行動,能夠在舞台上不受調度局限的偶。“偶的每個關節都很靈活,它的運動方式不僅要符合人體的運動學,還要符合舞台假定性原則下木偶的運動規律。每個偶連腳踝、手指都要有它的韻律感和節奏感。我一直堅信本民族才能創作出本民族文化中的獨特韻味,《葉限姑娘》正是在努力尋找到中國兒藝創排木偶戲的獨特呈現方式。”毛爾南如是說。

《葉限姑娘》片段展示

  寫意傳神 打造充滿想象力的舞台

  為了讓《葉限姑娘》中的木偶靈活精致,中國兒藝邀請中央戲劇學院偶劇系副主任、國際木偶聯會會員胡萬峰擔任了該劇的總體視覺設計。他表示“葉限”的故事發源於廣西壯族地區,因此,此次設計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選取壯族銅鼓與花山岩畫為創作靈感,“此次的舞台,我們採用一種非寫實的造型表現手法,人物造型表面運用材料質感及肌理效果表現歷史的年代感,同時用簡潔的幾何圖形流露出現代氣息。木偶造型方面,我們選用兒童熟悉的鈕扣作為眼睛,可以拉近與孩子的距離,給觀眾留下假想的空間。”

  木偶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表現形式,因此,燈光設計陳林和舞台監督陳維泮也合力將舞台打造得更具想象力和創造力。陳林表示,無論在技術層面還是藝術層面,木偶劇對舞台燈光的設計都有著較高的要求。“為了引導觀眾盡快建立木偶劇的假定性邏輯,將木偶定義為表演主體,我們要充分運用舞台燈光的光位、光區、亮度、色彩、光質等手段,將舞台空間中的演員與木偶恰當地融合與劃分。新鮮感、驚奇感是兒童觀眾觀劇的重要需求點,我們要在創作中不斷打破習慣思維,站在兒童的角度上去思考,才能創作出符合兒童審美的作品。”

  作為一部少語言的作品,音樂語言成為了推動情節發展,烘托情境氛圍,補充內容表達的重要手段之一。擔任《葉限姑娘》作曲的青年作曲家張藝馨在創作時考慮到時代對音樂風格的影響,因此用西洋管樂鋪底,用民族樂器作為色彩元素,豐富音樂的立體感受。“多數情況下,我會在排練現場通過即興伴奏的方式尋找靈感,為了讓小朋友對每個人物的出場更加明確,我為每個角色設定了一種代表樂器:例如葉限的代表樂器我選用了長笛,代表了年輕女孩的清新、溫柔﹔再例如魚的代表樂器我選用了中國笛子,既和葉限有一種呼應,又能有神秘的感覺。”

  揮洒汗水 追求人偶合一的境界

  木偶雖然沒有生命,但演員可以將自身的表演能量注入木偶,給木偶以靈魂,令其“活”起來。《葉限姑娘》劇組集結了七位個人表演能力很強的演員:獲得過中國戲劇最高獎項“梅花獎”的國家一級演員唐妍、劉曉明﹔塑造過多個經典角色的實力演員常若曦、徐英娜、徐元博、李欣聰、趙妍蝶。七位演員為了能將木偶表演得更加傳神,一遍遍地進行練習,即使手腕發炎也不間斷,排練現場總是飄散著藥油的味道,主創們對這個“有味道”的劇組也是既心疼又感動。

  《葉限姑娘》的形體設計劉美池見證了演員們在木偶操作和情感表達上的逐步成長。除了演員在排練過程中的努力外,排練間隙的細節也令她印象深刻。“大家在排練的間隙,都會下意識地把偶放在自己身上或抱在懷裡,有時從某個角度看過去神態都會驚人的相似,就算把它暫時放到一邊也會選擇一個比較“舒服”的姿態。這樣一個下意識的舉動,其實從側面反映了演員在不斷與偶的磨合過程中建立起了與它的情感,也隻有在台下做到這一點,才能真正做到台上‘人偶合一’的完美呈現。”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發言

  媒體見面會現場,《葉限姑娘》劇組展示了劇中的精彩片段。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無論民族和國度,人類的美好情感都是相通的﹔無論年代遠近,人類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都是一致的。這就是東西方為何都有著“灰姑娘”故事的原因。劇院的每一部新創劇目都是一次有目的的藝術實踐。這部戲取材於唐代筆記小說《酉陽雜俎》中的《葉限》篇,名曰新偶戲,就是希望把一個古老的故事講出新意來,用一種不是司空見慣的方式,在中國兒藝的舞台上創造出新的演出樣式來。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唯有兒童劇是以觀眾服務對象命名的。兒童的世界是多彩的,他們對這個世界的感知也應是多樣的。不斷嘗試新的題材和藝術形式,為孩子們提供更豐富的精神滋養,是劇院藝術家的共同追求。願這部戲從內容到形式,都成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益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