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國國家博物館
中國國家博物館
“薄施淡染——陳揚龍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展”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開幕
發布時間:2017-09-22 12:00 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編輯:李慶禹
信息來源:中國國家博物館 2017-09-22

  “薄施淡染——陳揚龍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展”於2017922日上午10時在中國國家博物館西大廳開幕。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文化廳主辦,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醴陵市人民政府協辦。 

 

開幕式現場

文化部政府門戶網站記者李慶禹 攝

  醴陵是我國重要的陶瓷產區之一,從考古發掘發現,該地區自東漢已有制陶的歷史,宋代主要生產青瓷,明清兩代盛產青花瓷。清末民初,著名實業家熊希齡以現代陶瓷工業為基礎,在姜灣開辦湖南官立瓷業學堂和湖南瓷業公司。從創燒伊始,醴陵釉下五彩瓷就確立了以典雅繪畫性裝飾為主的高端品質。在1915年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上獲得金牌獎章,蜚聲海外。由於戰亂,醴陵產區經過短期的興盛後,瓷業凋敝,技藝瀕臨失傳。新中國成立後,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55年成立湖南陶瓷研究所,請吳壽祺等老藝人以師徒傳承的方式帶出了一批優秀的人才,在他們的努力之下,醴陵釉下五彩逐步恢復,工藝技術不斷創新,在高溫硬質瓷瓷質和高溫色料穩定性等方面均領先世界。 

  陳揚龍先生是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1941年出生於醴陵陶瓷世家,是湖南陶瓷研究所的第一批“十藝徒”之一,師從吳壽祺、宋成仁和林家湖等老藝人,是新中國醴陵高溫釉下五彩瓷復興的實踐者和帶頭人。從上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他一直從事原料配制和工藝革新的研究和試驗。他主持輕工部色標試驗項目,用五年時間熟悉掌握色料在不同釉質和窯型中的聚結力、發色力、乳濁性、穩定性和相生相克原理。多年作為技術指導下廠,鑽研成型技術和燒成制度。在原料配兌、成型工藝、燒成控制、彩繪技法上大膽創新。他認為陶瓷是由胎釉、器形、工藝和裝飾等構成的一門綜合藝術,不能“以瓷當紙”,而忽略造型設計、制瓷工藝、裝飾風格等陶瓷元素的有機結合,應該堅持陶瓷藝術的特性,用陶瓷的語言來表達陶瓷藝術,始終與中國畫保持借鑒而不同化的距離。

 

陳揚龍作品《盛世牡丹》

  陳揚龍先生堅持從生活中獲取靈感,他認為這樣作品才有情感和生命力。他研究植物的生長結構和姿態,觀察總結植物在不同階段、不同天氣和不同時間的情態和神韻,以“格物”精神來寫生。用“移情”的方法專注於表現物與我的關系。他由折枝花發展出通景花卉。重視與院校的交流與合作,總結出“裝飾性構圖,寫實性表現”的風格。晚年又成功通過提煉物象精髓,創新出圖案化裝飾化的變體風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藝術境界。 

  陳揚龍先生經過四十余年的研究和試驗,於90年代概括出了“薄施淡染”醴陵瓷這一獨特的技藝特點,使醴陵瓷藝成為我國陶瓷藝術的一朵奇葩。他繼承傳統又不拘泥傳統,“薄施淡染”是在傳統“單線平填”“接色”“罩色”“點水”等技法上創造性的發展,然而其層次更為豐富,色彩更為水潤,厚重而又通透。對傳統繪畫“三礬九染”的技法進行了分水技術的徹底工藝化。“薄施淡染”是通過彩繪和瓷質共同實現的,因此,他對每一個器形的胎釉的選料配比和成型工藝都會反復試驗,將傳統的“三燒法”改進為“四燒法”,不斷追求極白、極薄、極透和極潤的“類玉”質感,最終達到清新雋雅、空靈幽靜、平淡天真、意態高遠的境界。“薄施淡染”是陳揚龍先生通過工藝研究、原料試驗和藝術探索總結出來的,他科研和實踐並重,科學與藝術同行,充分掌握了醴陵瓷技藝規律,他繼承醴陵釉下五彩的文脈,用他的堅守和勤奮為醴陵瓷藝開辟了一條嶄新的道路。他提攜後輩,成就後人,毫無保留的授藝於數百學生,使“薄施淡染”技法在醴陵產區大面積推廣,成為當代醴陵釉下五彩瓷的主流風格。 

  由於這種技法學徒時間長,藝術設計水平要求高,制作周期久,成本高而燒成率低,很多人便不願意堅持。陳揚龍大師生前創建工作室,“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醴陵釉下五彩瓷燒制技藝”,這塊沉甸甸的牌子就挂在他們工作室這棟不顯眼的小樓上。長女陳利是其得力助手,幼子陳志峰負責成型工藝,兒媳申彬傳承其技藝。在他去世後,三個子女帶領十幾位徒弟,在困難的境況下仍然堅持傳承陳揚龍大師技藝和精神,堅守高品質藝術瓷的道路,以此來發展醴陵瓷窯口的藝術特色。 

 

部分展品

文化部政府門戶網站記者李慶禹 攝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意義。中國國家博物館響應習近平總書記的號召,把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重要任務,幾年來推出一系列展陳收藏舉措。這次推出的“薄施淡染——陳揚龍醴陵釉下五彩瓷技藝傳承展”就是又一個例證。展覽展出了陳揚龍大師生前創作和親筆繪制的作品78件,陳利和申彬的作品30件,以及大量寫生稿、設計稿和使用工具,比較全面地反映了陳揚龍及其傳承人的技藝全貌。

  據悉,陳揚龍先生的子女,決定將其父親的一部分精品力作捐贈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