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國國家畫院
中國國家畫院
“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展”啟幕中國美術館
發布時間:2016-11-02 10:38 來源: 編輯:楊倩
信息來源: 2016-11-02

   

   “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展”開幕式現場  

  正值《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兩周年之際,10月29日,由中國美協、中國國家畫院、中國美術館主辦,中國國家畫院創研部、藝術交流中心、藝術信息中心,北京風和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絲綢之路——從寫實到寫意 楊曉陽美術作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開幕式由中國美協副主席、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主持。中國文聯黨組成員、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左中一,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主席劉大為,中國國家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畫學會會長龍瑞,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陝西省美協主席王西京分別致辭,展覽畫家、中國國家畫院院長楊曉陽致答謝詞。相關領導和嘉賓千余人出席開幕式,中國美術館呈現了場面異常爆棚的狀態,使得介紹來賓的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張江舟最後不無歉意地特意就可能有所遺漏的開幕式嘉賓名單做了說明。

  此次展覽是楊曉陽堅持“絲綢之路”主題創作多年來的專題展,分為4個單元,展出了其絲綢之路題材的作品350件,包括速寫/寫生260件、主題創作20件、重彩畫30件、水墨畫40件,作品多角度闡釋了絲綢之路的文化意涵,展現了他嚴肅、認真的探索精神,堅實全面的繪畫功力。其藝術創作經歷的多次轉變,透過作品得到了最佳映現。值得一提的是,美術館中央圓廳展出的31米水墨長卷《社火》,是他2016年的新作,描繪的是甘肅傳統社火的盛況。這幅作品問世前,構思勾勒的黑白稿、草圖、線描稿一共有11稿,且每一幅都比較完整,此次展覽上,也有部分手稿展出。

  當前,“一帶一路”作為國家級頂層戰略,正在獲得世界的關注。中國國家畫院同時配合這一戰略啟動“‘一帶一路’國際美術工程”,在這樣難得的契機下,楊曉陽將其30年堅持絲綢之路題材創作的所想所畫匯集為了展覽。劉大為認為,展覽表現出的前瞻性給大家以啟示,它體現了楊曉陽作為一位藝術家的學術追求和社會擔當。王明明講道:“目前絲綢之路已經變成了國家戰略,這一展覽的推出意義非凡。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強調文藝創作要接地氣、關注生活和人民,楊曉陽一直是沿著這條路走的。”

  楊曉陽出生在西安,那裡是漢唐古都和絲路起點。在他的感情深處,流淌著奔騰不息的黃河之水﹔他多年的寫生考察,始終不離絲綢之路的主線﹔他開闊的視野,更關注著絲綢之路上的文明互鑒。30年前,他騎自行車從西安出發,沿絲綢之路到達新疆,大量考察、寫生、記錄,感受絲路沿途的今昔,創作了大量表現絲路歷史、文化和民族風情的作品。此後多年,絲綢之路中國境內和沿途直到羅馬其間的多國都留下了他的腳步。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美術理論家張曉凌表示,楊曉陽的為人、作品、藝術觀皆可視作絲綢之路文化的產物。絲綢之路對其他藝術家而言,隻是一段文明傳奇或令人神往的題材,對他卻是全部。張江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說:“這次展覽不僅題材和絲綢之路相關,精神上的契合表現地更加突出,作品橫跨了30年,不是時下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後才開始的應景之作,它包含了30年的積累。尤為珍貴的是,上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或許出於對‘文革’後延續的藝術創作‘假、大、空’的一種反叛,大家的藝術更多的是自我情感的宣泄,主題性創作並不為多數藝術家所關注,在這一樣一段時期,楊曉陽始終堅持自己的題材,表征了他充分的文化自信和博大胸懷。” 

    

    

  中國國家畫院楊曉陽在開幕上講話 

  楊曉陽在開幕上首先表達了感謝,同時他自述:“1985年開始,我與絲綢之路結下了不解之緣。30多年的探索中,我逐漸意識到,中華文明的文脈中,核心的哲學問題就是‘陰陽’,‘陰陽’即是黑白,我自己在經歷了30多年後逐漸從重彩轉換到水墨,使我的境界得到了提升。一位理論家評價我的創作契合了‘起承轉合’的規律——從寫生、深入生活‘起’,‘承’的是主題繪畫創作,‘轉’的是重彩畫,最後‘合’的是天人合一的水墨畫。我以這個展覽向大家匯報,希望能夠為絲綢之路工程做一份貢獻,為中國國家畫院的創作和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添磚加瓦。”

  龍瑞認為楊曉陽是“民族文化的捍衛者”。他說:“楊曉陽給我的印象是一個工作狂人,他有時工作到半夜。如今的中國國家畫院可謂今非昔比。他能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中組織這樣高水平的展覽,足見他不僅是優秀的管理者,更是優秀的藝術家。藝德相通,融為一體,稱為道義。我們的民族文化值得深入的研究、體悟、踐行,楊曉陽的畫展就是對這方面的梳理、檢閱。”

  左中一在致辭中講道:“今天展出的作品,既展現了楊曉陽多方面的藝術才能,也讓觀眾看到了他不同時期的藝術面貌。從寫實到寫意,變的是創作的技法和風格,顯示的是在藝術上逐步創新的藝術追求,不變的是作者對於中華優秀文化和陝西大地文化氣韻的探究,對多姿多彩的生活的反映。” 

  一個藝術家的成長是有過程的,每一個發展階段都有它的邏輯、因果和遞進關系。吳為山認為,楊曉陽今次展覽就貫穿著一個生命和藝術的規律。他說:“楊曉陽的父親楊建果,他進美術學院之後的劉文西、王子雲先生等一批優秀的老師,巍峨厚重的黃土高原、綿長悠遠的絲綢之路,廣泛而豐富的社會生活可以看作是楊曉陽的四位師者,對他的培養和影響、對他的藝術和人生,以及他的情懷發生著巨大作用。”王西京表示,今天的展覽讓其驚訝,“他的作品既有學術高度又有思想深度,我難以想象他背後付出的心力。無疑,楊曉陽給了我們很多啟示,這些啟示有學術層面的,但更多的是精神層面,值得我們去學習、研究和思考。”

  多年來在藝術求索的道路上,楊曉陽對於藝術創作的理論思考自成體系。從“大美術”“大寫意”到“大美為真的寫意精神”,從“器道並重、一人一品”到“形、神、道、教、無”的“五字箴言”和“題材模糊化、意義多元化、章法多維化、用筆書寫化、造型意象化”的“五化”創作方式,其對於當代美術創作的理論構建具有著切實的現實意義。正如盧禹舜所說:“楊曉陽既是美術界的領導者,是藝術實踐取得巨大成就的藝術家,同時也是美術理論研究的建構者,改革開放以來的美術教育和美術發展,可以說都和楊曉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樣一位藝術大家的展覽,對於美術領域的影響理應獲得更廣泛層面的討論。”

  美術理論家薛永年評價楊曉陽於40載的藝術實踐和文化思考中,既是寫實風格主題畫創作的能手,又是勇於告別已有成績提出“大寫意”主張並推出人物畫大寫意新風貌的領軍人物。他的藝術繼承了兩種傳統。“一種是近代傳統,是通過學校教育獲得的‘寫生/速寫’功夫、‘藝為人生’理想、‘求新圖變’勇氣的水墨寫實傳統,特別是素描教育練就的造型基本功,外出寫生速寫對鮮活生活的把握及對歷史文脈的感悟﹔另一種古代傳統,是‘寫意’傳統,是周秦漢唐以來體現中國文化精神、思維方法和語言方式的傳統。”誠然,對楊曉陽自身而言,持續於絲綢之路題材深耕拓展的過程中,他的繪畫技法也從對中國傳統的繼承轉為中西結合,從寫實轉向了寫意。張曉凌總結楊曉陽的大寫意創作“超越形而下的畫法與機巧,超越有極的‘形’‘神’而直抉無極的‘道’‘教’‘無’之境,其精神旨趣乃在於‘以追光躡影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踐履‘藝道合一’‘天人合一’的天道玄義。……其意趣之幽深,境界之玄遠,心融神會,忘情罕逮,直如一真孤露,棣通太音,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與碧虛寥廓同其流。”

  對於展覽的學術中心“從寫實到寫意”,美術理論家邵大箴認為,這是一個很有興味,也很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它體現了楊曉陽一直以來的學術追求,邵大箴說:“我體會到,楊曉陽在各種場合提倡寫意的苦心,從他作品中看到用各種不同手段和方法追求寫意精神所做的有益探索。我欣賞楊曉陽的寫生人物肖像,以筆線為主的生動造型反映了他敏銳的觀察力,寄寓著他強烈的寫意追求,透露出他面對表現內象時內心的激情﹔我也欣賞他的一些大幅創作,主題性的、裝飾性的,表現出他在深入搜集素材和體驗生活基礎上豐富的想象力和自由創造的精神。他吸吮傳統藝術和民間藝術營養,也有廣闊的國際藝術視野,賦予自己的繪畫創作以具有個性的寫意特色。”他認為,楊曉陽從寫實到寫意的展覽以及其不遺余力提倡的寫意理論,對當今中國畫克服阻礙前進的弊端,明確方向,是有益的。

  楊曉陽,1958年生於西安,1979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國畫系,1986年研究生畢業並留校任教。1994年出任西美副院長,1997年任西美院長,2009年調任中國國家畫院。作為曾經國內美院系統中最年輕的院長,到今天的中國國家畫院院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副主席、中國文聯全委、國家三五人才一級、四個一批人才、國家有突出貢獻專家、教育部高教名師。所有榮譽和責任背後,始終還凝結著一位藝術家在創作之路上的孜孜以求。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文藝創作方法有一百條、一千條,但最根本、最關鍵、最牢靠的辦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楊曉陽藝術行走絲綢之路的30年,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提出“雙扎根”的有力詮釋。同時,也印證著他的繪事感言“讀萬卷書,行萬裡路,鑒萬件寶,畫萬卷畫,育數萬人。立志、踐行、創業、留言,探天地之道,窮萬物之理,傾有生之力,創萬世之作。不在乎多,在乎精﹔不在乎大,在乎深。不在當下,功在千秋。人知者為之,人不知者亦為之。”此亦契合美術理論家王鏞評價楊曉陽的性格氣質和繪畫特征:“風骨駿爽,氣韻沉雄”。 

  開幕式後,針對楊曉陽的藝術創作,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中央美院院長范迪安、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劉曦林、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牛克誠、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鏞、人民美術出版社編審劉龍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陳醉、中國美院教授任道斌、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趙力忠、《美術》雜志主編尚輝、北京大學教授李鬆、華東師范大學藝術研究所所長阮榮春、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副所長鄭工、北京畫院理論部主任王志純、評論家鄧平祥、清華大學教授陳池瑜、中國人民大學教授牛宏寶、中國美術館研究館員徐虹、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研究員張惠明、中國社科院研究員劉悅笛等美術理論家、美術家圍繞“大寫意”“絲綢之路”“知識分子藝術家”等關鍵詞展開了深入的討論。研討會由中國國家副院長張曉凌、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高天民主持。據悉,展覽將持續至11月6日。 

    

   

    

   

    

   

  觀眾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