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
國家圖書館:緊跟時代腳步 記錄歷史脈絡
發布時間:2012-10-30 00:00 來源:中國文化網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網 2012-10-30
  “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范仲淹《蘇幕遮》中這幾句,是10月24日國家圖書館網站“文津經典誦讀”欄目向讀者推薦的經典詩詞,言辭典雅,應時應景。國圖從8月起推出這個欄目,每天都會推出一條中華傳統美德格言和一首古詩詞,並提供朗誦音頻,旨在為更多讀者提供接觸和了解經典文化的渠道。讀者用戶還可以通過“掌上國圖”手機平台接收到此項服務。
  “文津經典誦讀”是國圖開展數字圖書館建設、傳承優秀文化的一個縮影。
  國圖緊跟數字閱讀技術發展的前沿,通過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等實現最新科技成果的應用,為用戶提供多元化、全方位的數字資源和服務,基於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移動閱讀,到館借閱的手持閱讀和觸摸屏閱讀,保障特殊人群知識獲取的殘障人士和少年兒童數字化閱讀等服務項目,在引領和倡導全民閱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作為文化部、財政部於“十二五”期間在全國實施的重點文化建設項目,“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向公眾提供了多層次、多樣化、專業化的數字圖書館服務,從整體上提升了全國公共圖書館的服務能力。今年8月,西藏自治區“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啟動。國圖作為對口支援結對單位,組織了總量超過140TB的數字資源,面向整個西藏地區的互聯網用戶開放。9月,由國圖與第二炮兵合作共建的二炮政工網數字圖書館開通運行。二炮官兵不出營門,就能夠通過網絡享受到包括20多萬冊圖書、10多萬首音頻、600余場學術講座視頻、近百種電子報刊在內的總計15TB數字資源。
  國圖館長周和平說:“數字圖書館推廣工程能夠整體上推動我國數字圖書館發展,意義重大,我稱之為我國圖書館的一次革命,對未來圖書館的發展,甚至對於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發展都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今年9月,作為國家數字圖書館工程核心系統之一的“文津”搜索系統上線試運行。該搜索系統以讀者需求為導向,整合了國家數字圖書館自建資源和外購資源以及地方館征集的特色資源共60多個資源庫,近兩億條元數據。
  10月24日,“歷史的審判——館藏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歷史文獻展”在國圖古籍館臨瓊樓舉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原件縮微品、民國時期記錄日本侵華罪行的珍貴期刊報紙原件等400余件展品,還原了東京審判的歷史真相,給觀者留下深刻印象。在展覽進行的同時,《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庭審記錄》編纂出版工作啟動,這是國圖參與實施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民國時期,機械造紙工藝落後,紙張極易酸化老化,一些文獻已經嚴重殘損,如果不抓緊進行搶救,中華民族這一時期的歷史文化將面臨消失的危險,於2011年啟動的“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將全面開展民國時期文獻的搶救與保護工作。
  與“民國時期文獻保護計劃”一樣,國圖正在進行的“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中國記憶”項目,都為保存、利用中華歷史文化遺產發揮著積極作用。
  古籍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歷史上的天災人禍,許多珍貴古籍已經消失,百不存一,保護形勢十分嚴峻。2007年國圖成立了“國家古籍保護中心”,部署在全國開展中華古籍保護計劃。今年8月,作為“中華古籍保護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醫藏》編纂項目啟動,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最為系統、收書最全的專科古籍文獻原書影印出版項目,將對中醫藥古籍的保護、傳承和利用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
  旨在整理中國現當代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專題文獻的“中國記憶”項目,通過採集口述史料、影像史料等新類型文獻,收集手稿、信件、照片和實物等信息承載物,形成多載體、多種類的專題文獻資源集合,並通過在館借閱、在線瀏覽、多媒體展覽、專題講座等形式向公眾提供服務。“九﹒一八”事變81周年前夕,“中國記憶”項目的第一個專題——東北抗日聯軍專題資源在線發布。該專題目前已搶救性收集到了一批珍貴手稿日記、歷史照片和東北地方文獻目錄等文獻資料﹔對近20位東北抗聯老戰士和他們的子女進行口述史訪問,共採集到70余小時、數十萬字的影像資料,這些第一手資料,對了解和研究東北抗聯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