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國交響樂團
中國交響樂團
國交為理查﹒施特勞斯奏響《聆賞經典》
發布時間:2014-07-08 10:40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7-08

    19世紀是浪漫主義音樂盛行的時代,音樂巨匠迭出,德國作曲家理查﹒施特勞斯便是其中一位。理查﹒施特勞斯被認為是德國浪漫派晚期最後一位偉大的作曲家,擅長交響詩及標題音樂。同時,他也是一位杰出的指揮家,曾擔任過柏林皇家歌劇院和維也納歌劇院的指揮和音樂指導。

    為紀念理查﹒施特勞斯誕辰150周年,中國交響樂團特邀德國指揮大師克勞斯﹒彼得﹒弗洛與羽管鍵琴家、管風琴家沈凡秀一起,於6月28日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奏響《聆賞經典——交響音樂會》。

    音樂會精選了兩首經典管風琴交響樂作品,即法國作曲家聖-桑的第三交響曲《管風琴》和理查﹒施特勞斯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

    國交選擇管風琴交響樂作品向施特勞斯致敬是有充足理由的:管風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樂器之一,從公元前3世紀起源至今,管風琴的發展跨越了2000多年的歷史,它的發展進程也可以說是整個西方音樂發展進程,因而管風琴也被莫扎特稱為樂器之王。

    比施特勞斯早出生二十幾年的聖-桑,是一位杰出的法國鋼琴及管風琴演奏家,他的《管風琴》曾獲得音樂人士一致的好評,稱譽它是交響音樂史上的力作。

    盡管《管風琴》並不為國人所耳熟,但在宏大庄嚴、夢幻迷離的音樂進行中,筆者能感覺到全場聽眾的肅穆與動容。而國交的音樂家們就像被施了魔法,進入了音樂演奏最高級的忘我狀態,小提琴、銅管、木管等樂器銜接毫無縫隙,呈現出了完美配合。

    當管風琴震撼人心的和弦揭開了末曲庄嚴的帷幕,鋼琴四手聯彈的分解和弦伴隨著主題以聖詠風格奏出,前所未有的輝煌音響充滿了整個音樂廳。聽眾興奮極了,他們爭先恐後地表達著自己的感受:“太棒了,這音樂讓我感覺到身邊有天使在縈繞。”“管風琴太酷了!”

    下半場的曲目讓人舒暢,國交傾情演繹了理查﹒施特勞斯的《阿爾卑斯山交響曲》。和聖-桑的《管風琴》一樣,這首曲目樂隊配器編制巨大,仍離不開管風琴,因此難得上演。當晚的聽眾似乎都是行家,在長達55分鐘的演奏中,無一人提前離場。

    《阿爾卑斯山交響曲》由理查﹒施特勞斯創作於1911年至1915年間。施特勞斯酷愛阿爾卑斯山,常去那裡度假。整部作品由22段音樂組成,表現了施特勞斯在攀登阿爾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經歷和感受。據說,當年為了表現阿爾卑斯山的神奇險峻,施特勞斯動用了巨大的交響樂隊編制,僅銅管組就有14人。同樣,這次國交演出的陣仗也是盛大的,台上台下總共用了13支圓號(其中有4支瓦格納號),打擊樂組還運用了不同的演奏法去模彷雷鳴、狂風等大自然的聲音。

    作品中,登山從夜晚開始,接著是各個發展階段,由進入森林、小溪旁步行、在開滿鮮花的草地上、危險的一刻、下山、日落等標題音樂部分組成,生動細致,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因此又被稱為“電影音樂”。對於這部作品,業界還有其他推測和看法。有人認為,描寫登山過程隻是施特勞斯創作該作品的一方面意圖而已,此登山其實象征了一個人的一生。有人則認為,作品中隱藏了許多尼採的哲學思想,如反神學、崇敬自然以及永恆輪回等。

    最終,管風琴奏出標示尾聲的音樂動機後,銅管緊接著演奏出“山”的音樂主題。不久,音樂漸漸沉寂下來,在克勞斯﹒彼得﹒弗洛做最後的收回樂音的指示動作中,一切復歸平靜。全場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