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
中國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數據中心)
首屆全國旅游管理博士後學術論壇在京召開
發布時間:2018-05-11 17:18 來源:中國旅游研究院 編輯:趙琳
信息來源:中國旅游研究院 2018-05-11

  為加強旅游管理相關學科博士後學術創新與交流,助力中國旅游業邁向優質旅游新時代,經文化和旅游部同意,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批准,4月21日,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文化和旅游部人事司、中國旅游研究院在京聯合主辦首屆全國旅游管理博士後學術論壇。論壇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承辦,人民日報客戶端旅游頻道、中國扶貧協會博士後扶貧工程中心支持。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博士主持了論壇開幕式。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王明政、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負責人滿宏衛、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袁文先、攜程旅游集團創始人梁建章博士等出席論壇並致辭。來自全國旅游管理相關博士後設站單位代表、博士後合作導師、博士後以及專家學者200余人參加會議。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專業技術人員管理司副司長王明政在致辭中指出,博士後制度自1985年開始實施,作為對優秀青年人才培養探索性舉措,打破了戶籍、人事關系、學科歸屬等方面限制。經過30余年的發展,博士後制度已經成為我國培養高層次創新型青年人才的重要制度,為高層次創新型人才成長鋪就了“高速路”,為創新驅動發展打造了“助推器”,為人才體制機制改革提供了“試驗田”。開展博士後學術交流是提高博士後培養質量的重要途徑,是形成活躍的、有利於創新的學術氛圍的重要方法。此次論壇是2018年全國博管辦重點支持的40場全國博士後學術交流活動之一,並且是今年最早舉辦的一場論壇,希望把它切實搭建成博士後人才交流的權威平台,更好地發揮博士後制度在培養旅游業高層次創新型人才中的重要作用,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旅游事業輸送更多更優秀的人才。

  文化和旅游部政策法規司負責人滿宏衛在致辭中指出,旅游產業的創新發展離不開人力資源,特別是高層次專業人才隊伍的支撐。值此大眾旅游新時代、全域旅游新方位,旅游業正在從高速增長轉向優質發展,對人才隊伍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旅游管理博士後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就,接下來要在國家層面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博士後隊伍要努力成為旅游事業繁榮和產業創新發展的戰略支撐。博士後科研工作要面向新時代,研究新形勢,解決新矛盾。博士後和青年學者要努力成長為旅游業各領域的領軍人物,不斷提高旅游業的創新力和影響力。

  中國扶貧開發協會會長袁文先在致辭中指出,我國的扶貧攻堅戰正處於最關鍵、最重要的節點,旅游與扶貧關系密切,旅游是扶貧脫貧的重要途徑,很多貧困地區的扶貧項目都是以旅游帶動當地人民脫貧致富。大多數待脫貧的地區都是老少邊窮的地區,生態環境好、資源豐富卻有待開發,因此很適合發展旅游。旅游也已成為重要的脫貧模式,尤其近幾年開展了許多紅色旅游項目,與當地的發展非常契合。本屆旅游管理博士後論壇是文化和旅游部組建後的第一次大型論壇,具有重要意義。希望更多的旅游管理博士後能夠加入到扶貧工作中來,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攜程旅游集團創始人梁建章博士做了“旅游行業的機會和瓶頸”的主題演講,表示旅游業的研究非常有趣,並且非常看好其前景。在文化和旅游部組建的背景下,將旅游和文化結合起來,會形成巨大的產業。隨後他通過對中國、美國、日本在人口總數、出入境人次等宏觀旅游數據,以及游樂場、滑雪場、博物館、高爾夫球場、電影屏幕等相關旅游資源數據方面的比較,分析了三國在旅游業在不同要素上發展的差異,提出了開放式的問題與現場進行互動,如:“中國為什麼郵輪游人數較少?中國為什麼缺少博物館?中國為什麼缺少機場?中國的火車旅游能否實現彎道超車?”,並分享了自己對這些問題的看法,給出了相關的政策建議。

  博士後站工作交流環節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副院長李仲廣博士主持。

  雲南大學工商管理與旅游管理學院黨委書記田裡教授做了“博士後流動站高端學術平台與人才儲備搖籃”的主題演講,指出博士後站要根據國家發展戰略需要,以支柱產業、重點產業和工商企業為研究對象,並分享了流動站的精細化管理與高品質服務建設的經驗。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黨委副書記高春東做了中科院地理所博士後站的管理與博士後培養的主題報告,介紹了博士後站的立所之本及取得的成績,並分享了博士後站制度建設、創新發展、學術品牌打造方面的經驗,以及未來的工作方向與重點。

  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研究員分享了在“智庫機構的博士後如何把學術研究和智庫建設結合起來提高科研能力”問題上的思考,作為智庫型機構的博士後,要正確把握好時間配置,將自己的興趣和設站工作機構的需要有機結合起來﹔設站機構也要對博士後給予適當的理解,給他們一定時間保障,讓他們的自我興趣發展、深化。

  中國旅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宋子千博士主持了博士後培養經驗交流環節。

  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副院長張朝枝教授做了“以學科建設帶動博士後培養”為題,分享了中山大學旅游學院博士後培養的經驗。他介紹了中山大學博士後培養經歷的三個階段,以及當前以學科建設為中心的培養模式,並分享了對當前博士後培養存在的問題以及後續的改革方向的思考。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校長助理鄒統钎教授做了“服務學科建設、探索旅游類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合作機制”的報告,指出博士後培養最重要的理念就是合作,介紹了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基本情況以及面臨的最大的挑戰和問題。

  中國旅游研究院總統計師唐曉雲研究員以“守護初心,行穩致遠”為題,分享了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的基本情況,指出博士後工作站應堅持以服務產業、報效國家為初心,堅守腳踏實地的作風與胸懷天下的情懷,兼具國際視野和中國風格的學術研究風格,堅持全方位培養和提升博士後綜合能力,堅持嚴格而有溫度的全過程在站管理,堅持做博士後領路人和同行者。

  博士後成果交流上半場環節由中國旅游研究院國際所所長蔣依依博士主持。

  復旦大學博士後、景域集團總裁助理林章林做了“創新:為旅游目的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鏈式服務”的報告,指出中國旅游業的發展正在進入2.0時代,旅游咨詢也應進入2.0時代,打造以全生命周期的鏈式服務﹔提出“資本+資源+咨詢”的關系鏈旅游咨詢服務模式。以知識創造如何與產業發展相結合提出現實可操作的成功案例。

  雲南大學博士後、副教授楊懿做了“旅游地‘荷蘭病’效應研究”的報告,分析了旅游地“荷蘭病”的成因,從認知定位、政策機制、產業發展、旅游管理四個層面提出了一系列旅游地“荷蘭病”效應的調控政策建議。

  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後、河南大學副教授肖建勇以“文旅融合推動優質旅游發展”為題,指出當前旅游和文化產業的基本特征表現為旅游產業是一種場景制造業、文化產業是一種內制造業,分析了文旅融合發展的兩個階段及特點,提出通過文旅融合推動優質旅游發展。

  博士後成果交流下半場環節由中國旅游研究院旅游統計與經濟分析中心副主任馬儀亮博士主持。

  中山大學博士後李默涵做了“智慧旅游城市的建構與消費機理研究”的分享,從社會科學的視角深入探討了智慧旅游目的地建構與消費動態關系的機理。

  陝西師范大學博士後、西安科技大學教授蘇建軍做了“新時期中國旅游投資結構與旅游經濟增長研究”的報告,解析了旅游投資需求的動態深化與格局差異、旅游投資需求與旅游經濟增長的時空演變與響應機制、旅游投資支持旅游經濟增長的機理與多維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院博士後、雲南大學副教授趙書虹做了題為“雲南文化發展的市場化變革:理論、過程分析與思考“的報告,分析了在全球化成為新世紀主題的背景下,文化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後合作導師胡撫生博士主持圓桌論壇環節。中國扶貧開發協會副秘書長張繼承、清華大學新經濟與新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宣喻、中國旅游集團旅游產業研究院院長陳文杰、華僑城集團旅游研究院院長王剛、呼倫貝爾旅游委旅游產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吳桐、中國旅游研究院博士後辛安娜等人圍繞優質旅游發展與博士後人才培養的關系展開深入討論。

  王宣喻指出“優質旅游”具備社會發展以及社會創新的屬性,是社會發展的必然階段。提出在創新驅動社會發展方面多做研究,加強優質旅游的應用型創新。陳文杰認為產業發展首先應該由政府引導,再由市場主體執行並實現。王剛提出優質旅游需要游客參與、全程體驗,需要旅游主體和客體的共同作用實現。吳桐指出當地政府要致力於以服務人民為宗旨的服務目標,積極開展“廁所革命”的服務改進,同時加強旅游服務多部門的參與,逐步實現優質旅游。張繼承認為博士後的扶貧工程是旅游扶貧工程的一種創新。辛安娜以親身感受表示,博士後是人生的新階段,是實現個人價值的美好時期。各位研討嘉賓還就優質旅游發展背景下如何進行博士後人才培養進行了交流。

  本次論壇面向全國出站的旅游管理博士後征集了出站研究報告,並組織了評選。會議舉行了博士後優秀成果頒獎儀式,中國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長為優秀博士後出站報告獲獎者頒發獲獎證書。

  戴斌院長以“何以博士後?”為題,就“為什麼需要旅游管理博士後”、“新時代旅游業需要什麼樣的博士後”、“如何培養高層次旅游管理人才”等問題做了論壇閉幕演講。

  他指出,新時代旅游業發展需要一批“服務產業、報效國家”的戰略型人才。要從一開始就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要有自我歷練的英雄主義精神,更要有“歷史是人民創造的”和“功成不必在我”的政治高度。同時,越是戰略型旅游管理人才,越是要說人話、辦實事、志高遠。要辦實事,到生動活潑的旅游實踐中去,研究時代和人民所需要的課題。要勇於擁抱大時代、大事件、並主動擔當,積極作為。旅游管理戰略型人才從來都不是培養出來的,而是在實踐中,在不斷探索、失敗、再探索、再失敗,直至成功的自我歷練中成長起來的。戰略型人才,不管是理論家、企業家、還是政治家,從來都不是按套路培養出來的,也不是某個機構、某個稱號所欽定的,而是歷史選擇和主動擔當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