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文化部banner嵌入
當前位置: 首頁 > 信息發布 > 直屬單位 >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青年漢學家:做海外的中國“大使”
——記首期“2014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
發布時間:2014-07-28 09:49 來源:中國文化報 編輯:馬思偉
信息來源:中國文化報 2014-07-28

    中國文化報記者宋佳烜報道:2014年的7月對於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而言有點特別,故宮裡來了位“洋學者”——法國巴黎集美亞洲藝術博物館中國書畫部主任易凱。盛夏時節裡,這位“洋學者”成了故宮裡的大忙人和大紅人。觀看未公開影像資料、考察珍貴史料和文物、舉辦兩場中國文化遺產相關講座、與故宮各處室專家學者研討和交流……午休時間都不肯浪費的他,常常頂著大日頭往來於綠瓦紅牆間。對於從事中國藝術史研究的他而言,需要從故宮汲取的養分、想要與中國專家交流的話題實在太多,而2周的時間則顯得異常短暫。

    與易凱深有同感的,還有其他17位海外青年漢學家。7月2日至22日,由文化部、中國社會科學院聯合主辦,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承辦的首期“2014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在京舉行,來自美國、法國、印度、韓國、哈薩克斯坦、加納等15個國家的18位青年漢學家參與其中。通過參加講座、參觀訪問、座談研討、對口交流等活動,不僅讓漢學家們在學術上有了更多積累,獲得諸多啟發,也讓他們對中國有了更加直觀、深刻的認知。

    透過權威專家的視角看中國

    想要在最短時間裡了解一個國家,一定要透過權威專家的視角。18位漢學家的研修之旅正是從中國業界權威專家的講座開始。在華期間,厲以寧、葛劍雄、王蒙、許淵沖、郭建寧、單霽翔等權威專家學者分別主講了“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國的形成及其疆域變遷”“中國文化”“中國文學作品翻譯”“中國文化和中國夢”“故宮的歷史”等專題講座。

    在諸多講座中,厲以寧、葛劍雄從經濟、歷史、地理角度切入,對中國社會進行了深刻剖析,給漢學家帶來很多思考,座談會後的互動、討論也最為激烈。“從計劃經濟轉到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政府採取了哪些措施解決就業問題?” “土地改革‘三權三證’和戶口制度廢止的政策難度是什麼?”“您對釣魚島和南海問題有什麼看法?”……來自不同國家的學者基於自己的專業領域,提出了全然不同的問題,而專家對於這些問題細致、深入的解答,也讓漢學家獲得了不少啟發。

    王蒙以獨特視角闡述了中國文化所擁有的特質——用上古神話說明中國文化中的文字崇拜、對比中西醫論述中國人的綜合性思維、通過陰陽五行以及《紅樓夢》闡釋中國文化中“關系即本質”的特點……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從古建筑群、文物藏品、觀眾三個方面向漢學家們介紹了故宮的概況。其中,故宮數字化的部分吸引了大家的注意,故宮網站、微信服務、數字社區等項目讓群眾“不到故宮也能了解故宮文化”,古老故宮散發的新氣象讓漢學家們贊嘆不已。

    走近中國,更要走進中國。除了聆聽權威專家的講座,實地參訪也是研修的重要環節之一。在華期間,漢學家們在北京市規劃展覽館了解中國首都的歷史、現況和未來前景﹔在京郊鄉村體驗中國普通民眾的工作、生活﹔在司馬台長城、故宮等文化遺產地感受古老歷史的傳承與發展……

    對口研修碰撞學術火花

    對口交流可以說是此次研修活動最受漢學家和接待單位歡迎的項目。專家講座結束後,青年漢學家分赴中國社科院、中國藝術研究院、故宮博物院、中國美術館、北京大學、北京語言大學等合作單位,與對口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一起,開展了為期兩周的課題研究。

    據介紹,參與此次研修的漢學家從事的課題研究涉及經濟、哲學、宗教、文學、美術、電影等多個領域,研究課題也呈現多元趨勢——非漢語文化圈學生漢字習得,漢族在清朝政權下自我意識的確認,中國的進步和區域政治的未來,當代中國特色話語的生產、傳播與接受……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給我們安排了很多講座、座談、考察的機會。在社科院的兩個星期,我比較具體地了解到中國文學研究的特色和趨向。相關負責人給我介紹了研究領域相接近的研究員,跟他們座談給我帶來諸多啟發,在學術上有了很大收獲。”韓國漢陽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高光敏表示。

    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合作局局長王鐳說:“我從負責接待的研究所了解到,中方學者通過與大家的互動交流也受益匪淺。加強與漢學家的交流是中國自身發展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中國學者在各個研究領域的工作也會從漢學家的研究成果中汲取很多營養。”

    通過對口交流,一系列後續合作意向和具體項目得以達成。漢學家們紛紛表示,希望在學術研究、翻譯、研討會等諸多領域與研修接待單位進行深入合作。保加利亞漢學家金娜提出希望與中國作家協會合作,讓更多保加利亞讀者有機會接觸中國文學,了解中國文化與社會﹔故宮博物院也邀請了在該院研修的漢學家易凱參加明年舉辦的國際研討會。故宮博物院書畫部主任曾君表示,漢學家通過這一段時間的交流,對於博物院的工作模式、文物保管方法、策展理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這也為將來博物館之間的合作打下了良好基礎。

    做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使者

    “大使”“橋梁”……漢學家在海外對中國文化傳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用這樣的字眼概括。帶著對中國,尤其是對中國文化的喜愛,漢學家這個特殊的群體早已成為提升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的生力軍,青年漢學家更將成為中國文化海外傳播的重要新生力量。文化部副部長丁偉在開班儀式上致辭時指出,老一代漢學家在中國問題研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們亟需讓年輕的新生代漢學家對中國政治、文化、經濟等各方面有更加全面和客觀的了解。

    “參加研修的每一位漢學家都是中國在國外的大使,因為大家已經了解中國,並且愛上了中國。”印度尼西亞大學社會與政治學院國際關系系講師、校長辦公室校長特別助理林優娜說。對此,智利跨越太平洋協會執行主席、漢學家卡琳娜深表認同,她說:“我會把中國的語言文化帶回我的祖國,教授給我的學生,未來我會在智利傳授這些中國的語言文化和知識,培養新一代熱愛中國的年輕智利人。”

    加納艾杜斯大學商業管理和藝術科學系副教授勞埃德提出,中國的發展戰略基於這個國家的歷史和現狀,尊重文化和傳統的傳承,國家才能夠非常好地應對變革,因此,其他國家有必要對這一戰略進行理論化研究和借鑒。哈薩克斯坦總統下設公共管理學院研究室主任葉爾納也表示,哈薩克斯坦能夠從中國學習到很多治國良方。他說:“我們從研修中了解到,‘中國夢’集中體現了和平、共贏等理念,這對於整個世界都是一個啟示。”他希望中國學者能夠加強與中亞國家在經濟、公共服務等領域,尤其是在“絲綢之路”相關項目上的交流合作。

    首期“2014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結業儀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高翔在代表主辦方發言時指出,漢學是中外加強溝通的重要橋梁、增進理解的重要紐帶,在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中將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旨在搭建推動中外交流與發展的平台,期待今後有更多世界各國的優秀青年漢學家參與到這個項目中。據介紹,第二期“2014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將於今年9月舉行,屆時,將有來自世界各地的40名青年漢學家來華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