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上海:非遗保护工作
近年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文化部的关心指导下,贯彻落实《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名录和传承人体系,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市、区、街镇,以及与项目保护单位联动的三级保护网络体系,为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高度有力的组织机制保障。 经过历时3年、覆盖全市的普查工作,上海市共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1939项。市政府于2007年、2009年和2011年先后公布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7项,其中49项被国务院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各区县也陆续确定区县级名录项目,共计319项;在建立名录的同时,市文广影视局于2008年和2010年先后认定两批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41名,其中61名被文化部认定为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区县也陆续认定区县级传承人400余人。 上海在2007年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利用与信息化相结合,实现了从单机数据库向网络数据库、单一数据存储向综合管理平台的转型,并通过互联网便捷的信息发布和交流互动等功能,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广泛传播。 上海市自2009年起,启动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记录工程,以真实性、完整性和史料性为原则,为每个列入国家级名录的上海市项目摄制一部专题片,出版一本丛书,《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也于今年8月正式出版。此外,上海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数字化采录工作也于今年下半年启动。 开展各类培训,大力开展宣传普及活动,传播与传承并重,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2011年“文化遗产日”期间还借鉴世博会成功经验,专题策划了为期一年的“上海学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行”活动。目前上海全市18个区县和大部分市属项目保护单位均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深入校园和社区开展传播和传承工作。 2011年,上海市建成了上海中心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分馆和专题陈列馆,并于2011年5月正式向公众免费开放。在全市层面,上海已经建成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馆(陈列馆)35个、传习所29个,认定了8个市级保护传承基地。目前,上海正在筹建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中心。 近年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总体思路是用创意产业的思维对其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品牌价值、符号价值进行的深度挖掘,用融合发展的思维对相关产业、相关部门的资源进行整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融入大众、融入生活,对于因时代变迁在当代社会逐渐失去生存土壤的项目,可以通过功能转换实现其价值。具体做法有: 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元素进行提炼和创意设计,拓展项目业态,提升品牌价值。例如金枫酒厂,2001年推出“石库门”品牌,昔日厨房中的烹饪料酒,如今步入了高档宴会厅,曾经两三元一瓶,现在数百元一瓶。“石库门”上海老酒焕发青春。现在,“石库门”上海老酒年销售额约近10亿元,企业年利润达亿元。 二、以融合联动实现资源整合,走向“以文兴文”、“以文养文”的良性循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工作已经正在寻求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独立保护模式,实现部门联动、产业联动的融合发展格局。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局级联席会议的平台下第一探索树立整体性概念的“生产性保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产性保护与城市“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化历史风貌区的建设紧密融合。 三、用旅游休闲市场的巨大空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元功能进行激活。旅游已经成为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以旅游市场巨大的潜力为突破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植入旅游市场,在旅游文化、旅游体验、旅游娱乐、旅游商品、旅游餐饮、旅游夜生活等领域中注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元素,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培育旅游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在文化体验中实现消费、享受精神愉悦。目前,蜚声中外的大世界设施正在被改建成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传承中心,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工作与都市休闲旅游结合的最佳例子。 四、用自下而上的思维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当代、融入大众、融入生活,实现可持续发展。“生产性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民众的现实生活,找到传承与发展的“活水源”。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以上海海派特色项目为突破,试点开展符合条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方式保护。如协同推进上海市《老字号振兴计划》,试点建设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设计、制作、展览、营销为一体的集聚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区域性发展。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