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
——侗锦织造技艺
侗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战国以至汉代。两汉至唐宋时期,侗族先民的纺织技术和印染工艺已有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审美特点。明清时期,随着侗民族的形成及其传统文化发育的日趋成熟,侗锦也进入了发展繁荣的暑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侗锦的传承仍然生机勃勃。侗锦以其独特的编织工艺、富有民族特色的图案、丰富深刻的文化内涵、亮丽和谐的色彩、高雅凝重的品质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成为我国著名的织锦之一。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侗锦织造技艺,有关部门、单位及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2009年,县委召开常委会议对侗锦的挖掘和保护进行了专题研究,并于同年成立了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建立了生产、加工基地,组建了研发、销售团队。带动了妇女群众积极参与侗锦织造,已初步形成了“企业为龙头,基地为载体,农户为纽带”辐射全县境内的侗锦生产示范基地。同时建立了侗锦博物馆,并举办培训班、设立传习所,为侗锦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1年11月,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呀啰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侗锦编织之一的挑花工艺(粟田梅)

图为粟田梅在传授侗锦编织技艺(张红摄)
传承人粟田梅简介
女,侗族,1964年8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雄关侗锦厂”创办人。自12岁就开始跟随母亲学习编织侗锦,同时还向村里的多名老师傅学习、请教。15岁就掌握了侗锦的织造技艺,能独立完成整经、穿综、埋色、补色,挑、勾纬纱等一系列的编织工序和技术。上个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在县织布长当技术员、车间主任,90年代初回家务农。几十年来,粟田梅从模仿传统图案到图案的创新,使侗锦锦上添花,更加丰富多彩。其代表性作品有《双鱼双凤》、《太阳花李子花》、《枫树纹》、《龙鳞纹太阳花》、《凤鸟八角》,部分精品侗锦被上海东华大学博物馆和湖南省工艺美术馆收藏。2008年,获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称号,2011年获“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