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
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 土家族织锦技艺 土家族织锦历史悠久,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汉语俗称“土花铺盖”,从秦汉至唐、宋、元、明,史籍上曾有賨布、溪布、峒布、贡锦等称。原生地和主产区在湖南省龙山县。这是一种极其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或经纬皆丝,或丝经棉纬,在古老的斜织机上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其工艺独特,织造精细,以绚丽多彩而著称,以设色浪漫而见长,与蜀锦、壮锦、云锦合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其特点主要表现在纹样构成的题材内容及色彩运用的形式法则上,图纹和色彩配置极为完全。其图案有动植物、天象地舆、日常生活用具、字画类等。在构图中多以菱形、长方形、斜式交叉等表现手法,组成几何形图案,以抽象而显其神韵,仅流传在龙山洗车河流域一带的土家织锦图案达160余种。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土家族织锦技艺,有关部门、单位及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一、湘西自治州和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制定了十年保护规划。对土家织锦技艺实行“2211”保护目标管理。即:两批传承系列——一批土家织锦技艺传承人,一批土家织锦艺术乡镇。两个土家织锦技艺博物馆——一个专题博物馆,一个自然博物馆。一本《土家族织锦技艺大全》图文集,一个土家织锦大型节会,集中展示、展销、传播土家织锦。二、由县文化局牵头,鼓励传承人建立传习所,全力打造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传承基地进行土家织锦技艺培训。三、土家织锦进课堂,以民安二小为试点,设立土家织锦专业课,效果良好,受到国家教育部好评。四、由县文联牵头,县民族事务局安排经费,成立了“龙山县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2007年11月19日升格为“中国少数民族用品协会土家织锦专业委员会”,制定了土家织锦产品行业质量标准,使之进入规范化生产。开展土家织锦工艺考察、研发及联络活动,定期召开会议、总结、推介,在此基础上,为全县土家织锦生产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2011年11月,湖南省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河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传承人刘代娥简介 女,土家族,1955年12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从事土家族织锦工作45年。她师承祖传,十一岁便跟随祖母彭妹学织土家锦。她生性聪慧,悟性灵敏,在45年的织锦生涯中,掌握了100多种土家织锦传统图案及其织造工艺,坚持博采广集,在继承中求创新,其产品形式亦古亦今。2006年12月被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织锦专业委员会授予“中国织锦工艺大师”称号;2007年1月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鉴编辑委员会认定为“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其生平和作品已入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通鉴?杰出传承人卷》;她的多件作品已收入国家级社科基金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资助课题《土家族民间美术》及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织锦》、《湖湘织锦》等书中,个人工艺成就已载入《中国民间名人录》上卷;2007年6月被国家文化部认定为首批“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10月,她创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2011年11月该传习所被国家文化部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