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河南省禹州市杨志钧窑有限公司
时间:2012-02-06 编辑:全悦

    河南省禹州市杨志钧窑有限公司——钧瓷烧制技艺 
    钧瓷是自唐宋至今,以现在的河南省禹州市为中心,在青釉瓷器的基础上,以铁、铜元素及其复合矿物为釉的呈色成分,经过1300度高温,运用还原气氛烧制,窑变出乳青浸满、红紫掩映,独具风格的高温乳光釉瓷器。 
    钧瓷的制作工序及其繁杂,自古就有“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之说。钧瓷自然窑变形成的“釉色”、“纹路”、“釉画”堪称三大奇迹,成就了钧瓷自然神奇,大气磅礴的审美特质。而自然窑变也打破了中国高温陶瓷单一釉色格局,开辟了陶瓷美学的先河,并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逐渐积淀成了博大精深的钧瓷文化。当代钧瓷代表性作品有《豫象送宝》、《凤凰涅槃》、《寒鸦归林》、《日月同辉》等。 
    当今有社区传承、家族传承、师徒传承三种传承方式。目前在禹州从事钧瓷烧制技艺的实践者约300人,他们世代相传,子承父业,在口传心授的过程中,沿袭着传统,丰富着钧瓷烧制技艺的手工实践能力。 
    2008年,钧瓷烧制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一技艺,有关部门、单位及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一、遗址保护。成功申报宋钧官窑遗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遗址原址建立钧官窑遗址博物馆。二、原产地资源保护。“钧瓷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获得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总局批准,对钧瓷原产地资源保护做出了明确规定。禹州市人民政府也相继出台了《钧瓷行业管理暂行办法》和《钧瓷烧制技艺保护实施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对钧瓷烧制技艺的资源和实践环境进行了有效保护。三、传承人保护。鼓励并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研究、宣传等方面的工作。目前,该项目拥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6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38人。四、传承人作品保护。《钧瓷烧制技艺保护实施办法》明确规定,柴烧、煤烧钧瓷作品底款必须要有“柴烧钧瓷”或“煤烧钧瓷”标志,是代表性传承人和大师的还须加上本人手工签名,从而有力地保障了坚持传统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利益,为净化钧瓷市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五、钧瓷文献保护。成立中国钧瓷文献博物馆。目前已收集整理钧瓷文献资料2000余万字。中国钧瓷文献博物馆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钧瓷文献收藏和检索中心。 
    河南禹州市杨志钧窑有限公司积极开展核心技艺的整理、记录、建档和实物征集工作。在生产方面,坚持利用传统钧瓷制作工具和窑炉,以传统手拉坯技法制作作品,保持作品的本真性,在钧瓷生产中具有代表性,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1年11月,河南禹州市杨志钧窑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钧瓷烧制技艺—杨志—祥瑞尊

    传承人杨志简介 
    男,1961年进入禹州市钧瓷一厂,师承钧瓷老艺人卢光东学习钧瓷手拉坯技艺和设计,1974年研制成功钧瓷活环耳饰,打破了千年钧瓷固定死环的装饰技术,1973年研制出金属锡模具,提高劳动功效,创增产值300余万元,创新釉色,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奖,手拉坯技艺荣获“河南省技术能手”称号并获五一劳动奖章,代表作品“吉祥尊”被国家博物馆收藏,多年来的作品评为珍品,精品,金奖,银奖多项。特别是2009年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钧瓷烧制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以来,他开始对于钧瓷烧成技艺生产性保护工作,不辞劳苦,走访、收集传统设施、设备,积极进行人才培养、技术培训、工艺创新。 
    1.收集保存宋、元钧瓷标本瓷片千余片; 
    2.收集保存老一辈使用过的手搅石轮; 
    3.抢救性收购保存传统钧瓷手拉坯石器工具九套; 
    4.抢救性收购保存传统钧瓷原料制作石器工具七套; 
    5.抢救性收购保存传统钧瓷原料粉碎设备三套; 
    6.抢救性保护古代钧瓷泥胎原料矿井一处; 
    7.抢救性收购保存钧瓷匣钵用原料粉碎设备九套; 
    8.培养、传承艺徒二十余人,已有五人成为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和高级工艺师; 
    9.发表学术论文《略谈钧瓷的兴衰机器发展》《浅谈钧瓷烧成技艺》等,“杨志钧瓷艺术集”正筹集出版; 
    10.已投资兴建集生产、教学、科研、展销、旅游为一体多文化的钧瓷窑场一处,场地平整已经结束,高起点规划实施计划已上报有关部门,不久将成为钧瓷烧成技艺生产性保护示范性基地; 
    积极参与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过去已参加有:文化部组织的“巧夺天工—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名大师手工技艺展示”活动;在济南举行的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作品“祥瑞尊”获金奖;参加钧瓷文化台湾行、香港行大型活动,参加山东国际“沐火节”与韩国、日本等国的陶艺家进行交流。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