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
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徽墨制作技艺
墨的发明是我国先民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徽墨是我国制墨技艺中的一朵奇葩,它特征鲜明、技艺独特、流派品种繁多、科技内涵丰富,在中国制墨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现有史料来看,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历宋元明清而臻于鼎盛。徽墨制作技艺复杂,不同流派有自己特有的绝技且秘不外传,一派中针对不同的制墨原料,也会采用不同的生产工艺。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徽墨制作技艺,有关部门、单位及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一、在生产过程中,认真分析古代点烟技术,在工厂原有炼烟的基础上尝试古法点烟,成功研制出超细纯油烟墨及超细纯油烟墨精品。二、2002年开发原料基地,种植桐籽林基地500亩,松树林基地500亩,漆树林200亩,确保徽墨生产原料的质量与供给,不仅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带动当地农民致富。三、对实干的工人进行培训,目前工厂能掌握徽墨制作秘笈的工人有8人,对徽墨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传、帮、带作用。四、企业自筹建成了徽墨理化实验室。五、企业自筹恢复了传统制墨专用胶的熬制车间和手工点烟车间。六、企业自筹240万元建成了传统徽墨生产车间3幢2000多平方米。七、企业自筹200万元开工建设徽墨文化园工程,目前首期工程已经完工。 经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生产性保护措施,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具体如下:一、桐子林、松树林、漆树林基地已经初见成果,目前基地长势良好并产生了经济效益。二、公司长期以来坚持带徒授艺,培养了一批德才兼备的徽墨制作专业人才,目前已出徒的专业墨工达50多人,同时从事挫墨、翻晾、描金等附属徽墨生产链的人数达300余人,解决了众多下岗女工的就业问题。三、为扩大社会影响,公司每年免费到各中小学授课,阐述徽墨的发展史;并不定期举办培训班,对公众免费开放,由此培养了一大批徽墨爱好者,社会效益显著。四、工厂全年对外开放,并与旅行社结对,让来绩溪旅游的游客亲自动手制作徽墨,既休闲又体验传统文化。五、公司花大力气制作的徽墨生产流程的各个细节数据为以后的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六、随着古法炼烟技艺的挖掘,超细油烟墨的问世,工厂效益也越发明显。七、2008年公司收集了众多古旧墨模,研究其中的雕刻技法,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同时,大胆开拓创新,将徽文化横向发展。开发了龙川墨、绩溪八景等珍贵墨模,既记录了历史又弘扬了徽文化,经济效益也稳步提升。 2011年11月,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徽墨制作技艺—汪爱军—绩溪八景图正面 传承人汪爱军简介 男,汉族,1965年2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安徽省绩溪胡开文墨业有限公司总经理。从事徽墨制作工作28年,先后师承程细根(原本厂墨工、车间主任、副厂长)、董龙军(原工人到厂长),冯国权(雕模)。本人从艺过程中认真吸取传统工艺的精髓,在制墨原料(烟和胶)的制作中,他认真分析了古代点烟技术,成功恢复了古法“顶烟”的制作技艺,同时潜心研究古代制作徽墨专用胶“广胶”的熬制工艺,以及传统中药材在墨中的不同作用(如:防胶变质、改变墨色等等),使徽墨达到了历史的新境界。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