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是指分布于江苏宜兴丁蜀镇的一种民间传统制陶技艺。该工艺产生于宋元,成熟于明代,迄今已有 600 年以上的历史。紫砂陶制作以特产于宜兴的一种具有特殊团粒结构和双重气孔结构的紫砂泥料为原料,采用百种以上的自制工具,经过打泥片、拍打身筒(圆器)、镶接身筒(方器)或镶接与雕塑结合(花器)、表面修光、陶刻装饰等步骤最终完成陶制品。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成品以茗壶为代表,其制器物件有光器、筋纹器和花器等不同的造型流派。紫砂器内外一般均不施釉,以纯天然质地和肌理为美。明代晚期以后,紫砂陶制作艺人经过长期探索,创造了陶刻、镶嵌、包锡、包漆、泥绘、粉彩、彩釉、珐琅彩、描余、浮雕、镂雕、绞泥、模印、贴饰等一系列装饰技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陶刻,它是诗文、金石、书画、篆刻艺术与紫砂制作技艺的完美结合。2006年,该项目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有关部门、单位及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第一、开展生产性保护调研。2011年开展了“宜兴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政策研究”项目调研,制定了宜兴非遗生产性保护塔形规划体系及相应的保护计划和措施。第二、进行专项立法。2006年出台了《无锡市宜兴紫砂保护条例》,从严控制原料采购,确保原材料的品质。第三、制定优惠政策。从2002年开始对宜兴紫砂工艺厂的房屋改造、建设免征城市。通过实行定额税政策、土地划拨政策等措施促进该行业的发展。第四、建立合理的传承机制。鼓励社会和学校教育相结合的传承人培养方式。加大与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第五、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的作用。紫砂工艺厂近年新建了工作室和纪念馆。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倡导以师带徒、短期业务培训等形式,提高传承人的技艺水平。
上述生产性保护措施的实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第一、社会效益及社会影响。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已被正式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紫砂工艺厂在解决本企业员工就业问题的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及经营人员的就业问题,带来超过12500万元的社会效益。企业员工在缴纳营业税的同时,每年缴纳的个人所得税就达300多万元。近年来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中型城市举办的大型陶瓷艺术展,不仅扩大了该项目的影响力,而且提高了陶都宜兴的知名度
第二、经济效益。通过大力的宣传和技艺人员对新造型、新泥色、新装饰、新品种的开发,进一步丰富和弘扬紫砂文化,使更多、更优美的紫砂艺术作品奉献于社会,提高了生产总值10000余万元。
2011年11月,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瓜壶——汪寅仙
传承人汪寅仙简介
汪寅仙,女,汉族,1943年6月出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寅仙于1956年考入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紫砂工艺,先后师从吴云根、朱可心、裴石民、蒋蓉。期间,她参加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宜兴开办的“陶瓷造型设计与装饰”培训班,理论联系实际,其艺术水准得到很大提高。汪寅仙从事紫砂事业50多年来,勤奋研习、不仅对紫砂塑器(花货)艺术有深刻的研究,对简练的几何形体也有自己的追求和认识。她技术全面,兼容各派技艺之长,是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紫砂名手,先后设计创新三百多件(套)作品,涉及种类有茶具、咖啡壶、酒具、花盆、瓶、文房四宝等。其作品工艺规矩、稳健大气,极富自然美和生活美,有不少佳作分别被故宫博物馆、中南海紫光阁、中国历史博物馆、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机构收藏。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她多年来培养了一批青年艺人,经常为学习紫砂技艺的群体以及职校学生讲课,传授紫砂传统制作技艺,并撰写了紫砂方面的文章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