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衡水内画
鼻烟壶的内画技艺产生于清代,其工艺精妙异常,“寸幅之地具千里之势”,如同鬼斧神工,被外界认为不可思议。1696年,康熙皇帝设立了第一个玻璃工厂,专门制作鼻烟壶,赏赐给王公大臣和外国使节;乾隆时扩大了烟壶的选料范围,由料器(玻璃)、瓷器发展到象牙、琥珀、珊瑚、玛瑙、水晶、竹根等。嘉庆年间,具有特定风格的京派内画开始出现,咸丰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制作工艺包括写、画、雕、刻、镂、錾、烧、焊、凿、磨、镶、嵌、铸、错、粘、漆及模压等技术。晚清时京城出现了一批内画大师,其中马少宣、孙星五、叶仲三父子善画人物,周乐元、丁二仲、自怡子等善画山水花鸟。衡水内画号称冀派,与京派有着密切的联系,其创始人王习三是京派老艺人叶仲三之子叶晓峰、叶奉祺的第一位外姓弟子。20世纪50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京城“叶派”的内画技法后,将中国画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内画。他自创了冀派内画的特殊工具金属杆勾毛笔,即“习三弯勾笔”,笔杆直弯,可随意改变方向。冀派内画的风格可概括为:立意深邃、构图严谨,线描技法丰富、设色协调精润、书画并茂、雅俗共赏。2006年6月,衡水内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目前,冀派内画的从业人员已逾四万,年销售额超十亿元,已形成河北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
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创建于1995年,现有从业者120人,其中高级工艺师30名。该公司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在北京、石家庄、衡水建有三座内画博物馆,开办了习三内画中专学校,招收残疾人学习内画技艺,培养传承人,产品积极探索功能转型,由鼻烟壶内画转向水晶球内画、香水瓶内画、酒具内画、茶具内画等。
2011年11月,衡水习三内画艺术有限公司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王习三先生指导儿子
传承人王习三简介
原名王瑞成,1938年5月生于北京,原籍河北省阜城县,1957年高中毕业后考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著名内画艺人叶菶祺和叶晓峰为师,是祖传五代的“叶派”艺术的第一位外姓传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王习三熟练掌握了“叶派”内画技法后,把国画的皴、擦、染、点、勾、撕等技法引入内画,将国画艺术中的工笔“撕毛法”引入鼻烟壶。文革时期被遣返原籍,1972年经落实政策在阜城县综合厂恢复工作。1977年调任衡水,创建特种工艺厂。1979年被轻工部授予工艺美术家的称号。首创“金属杆勾毛笔”,并开创“油彩内画技法”先河,自1968年以来陆续培养出众多内画新秀,为“冀派”内画艺术的创始人。1985年他完成的《美国历届总统肖像系列烟壶》荣获中国工艺美术品百花奖中的“金杯珍品奖”,1986年被国家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89年又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发起成立中国鼻烟壶研究会,担任一至四届主席。1996年创办首家拥有中专学历的衡水习三工艺美术中等专业学校。2002年与其子王自勇共同筹资兴建了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