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北京市荣宝斋
北京市荣宝斋——木版水印技艺、装裱修复技艺 “木版水印技艺”的专业学名为“古代彩色版画印刷术”,是在继承明代胡正言发明的“饾版”、“拱花”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悠久,唐朝的“夹缬”、五代的“印织填色”为其先声。荣宝斋木板水印技艺包括“勾描”、“刻版”、“印刷”三道工序。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不仅使古老的雕版印刷全套工艺得以完好地保存,还使得有着数百年历史的“饾版”“拱花”技术得以传世。2008年,木版水印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书画装裱技艺起源很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荣宝斋的装裱是北派装裱——京裱最集中的体现,制作精良,用料选材考究,每道工序严格把关,采用传统制作方式,益于日后揭裱重装,从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特点。一件书画作品由于所需要的装裱形制不同,装裱的工序也各不相同,但基本操作是一致的。装裱一件书画作品从托心开始至完成,一般要经过托、拉、镶、扶、砑光、上杆等主要工序。荣宝斋的装裱具有“精、严、新、顺”的特点,“精”是指装裱材料精,工艺精益求精;“严”是指严格按照多年形成并逐渐完善的操作程序装裱字画,对于每一个操作过程,都要严格质量;“新”是指创新开拓精神,不断在装裱形式、风格和技法诸方面探索创新;“顺”就是要尊重客户的要求和喜好。经荣宝斋装裱的作品表面润滑、平整、光洁,柔韧性高,大气雅致。2008年,装裱修复技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有效保护和传承木版水印技艺和装裱修复技艺,有关部门、单位及传承人采取了一系列生产性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一、贯彻实施企业“首席技师”、“名师带徒”的制度,大力开展各项生产技能大赛,成立传承人工作室、选题工作领导小组等。二、在原有建筑基础上,对装裱车间进行了再装修,使生产环境得到改善,同时更换了恒温、恒湿的设施。三、在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同时采取多项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快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包括:1.明晰产品结构,加强选题立项论证;2.适时建立荣宝斋分店,拓宽销售渠道;3.实行计件工资制,改革分配机制,充分体现劳资激励作用的同时严把质量关,提高生产效率;4.在技术等级上培养和造就了一支包括各年龄段的技术队伍,使装裱修复技术的传承工作有了稳固的保障;5.设立传承人工作室;6.举行“拜师会”;7.利用顾问、返聘、延退等灵活的方式适当延长高级技术工人的劳动生命;8.不断设计具有技术针对性的项目,意在通过项目锤炼技艺,培养人才,传承技艺,继承出新。 在有关部门、单位和传承人的努力下,木版水印技艺、装裱技艺分别取得了如下生产性保护成果:一、在海内外屡获殊荣,《簪花仕女图》曾被国家领导人作为国礼送与外国首脑,范曾《十二生肖》和吴冠中《所见所思入画图》分别获得第一届、第二届国家出版政府奖——印刷复制奖等。二、2006年荣宝斋的木版水印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年2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隆重开幕。三、2006年成功举办了“荣宝斋木版水印展”。展览展出了雕版印刷的历史、荣宝斋木版水印发展的历史及工艺流程、木版水印技艺所需要的雕版、印刷工具及生产过程中使用过的老版等。四、专门开辟了木版水印工艺坊,完整地呈现了木版水印从勾描、刻版、印刷到装裱的全部细节与过程。观众在了解各道工序的工艺过程之后,还可以与技师互动,亲身体验这一古老的技艺,工艺坊在北京奥运会期间,接待了众多国内外领导人和各地游客,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发挥了重要的文化传播与互动交流的作用。五、使得一批优秀的书画作品以“次真迹一等”的复制品形态得到了还原和广泛的传播,为传统艺术精品的普及和传播做出了贡献。六、先后两次担任人民大会堂巨幅画作《江山如此多娇》的装裱和修复工作。七、对收购的两件珍贵古画进行了装裱修复,分别是明代钟钦礼的《雪景山水》和陈老莲的《瓶梅图》,两件原作均已破碎不堪,尤其是残缺大块绢地。荣宝斋装裱修复师傅运用高超的补绢技巧,经揭裱、修补等工序后,使两件古画丝毫不见破碎痕迹。八、成功抢救修复国家一级文物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的辽代残破经卷。 北京荣宝斋是驰名中外的老字号,前身“松竹斋”,始创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1894年,取“以文会友,荣名为宝”雅意,更名为“荣宝斋”。多年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荣宝斋始终坚持以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成为一个繁荣中国传统书画的艺苑,被誉为“书画家之家”,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向世界的窗口。目前,荣宝斋已经发展成为集书画和文房用品经营、木版水印、装裱修复、收藏、出版、拍卖、展览、典当、教育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企业。北京荣宝斋坚持传统技艺的保护和传承,在木版水印技艺流程中严格按照勾描、刻版、印刷的工序进行生产;在书画装裱方面采用托、拉、镶、扶、砑光、上杆等主要工序。在技艺传承方面,实施“首席技师”、“名师带徒”的制度,成立了传承人工作室,培养了一大批传承人。在宣传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成立了木版水印工艺坊。注重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培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较好。 2011年11月,北京荣宝斋被文化部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传承人高文英简介 高文英,女,汉族,1955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宝斋木版水印工艺坊经理、木版水印高级技师。高文英从1974年起从事木版水印工作,师承老一辈印刷技师田永庆、王玉良先生。在数十年工作实践中,她积累了从印制工笔花卉到写意泼墨等大幅作品的丰富经验,完整掌握了木版水印印刷技艺,能够组织复杂的印刷工程和解决水印工艺中的各类技术问题。高文英曾多次参与给作品打样及水印版套的整理工作,印制的多幅水印作品被选为车间水印样版。参与印制了荣宝斋一系列大型水印工程,获得专家认可及多项国家奖励,如《十竹斋笺谱》、《唐宋诗选百家书》、《范曾十二生肖珍藏册》、徐悲鸿《大群马》、《漓江春雨》、齐白石《葫芦》、潘天寿《牡丹蝴蝶》等作品。近年来她为荣宝斋水印的发展与传承做了大量的宣传展演工作,代表荣宝斋参加国内外博览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活动,并多次出色地完成国内外领导人、参观团体的接待展演任务。高文英具备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技艺传授能力,将自己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四名徒弟,为木版水印技艺的传承发展做出了贡献。 传承人王辛敬简介 王辛敬,男,1959年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荣宝斋装裱修复中心副主任、装裱修复高级技师。王辛敬自1980年开始从事装裱技艺,受到其父王家瑞及各位前辈们的指点和熏陶,潜心学习,勤恳工作,掌握了揭裱修复古代残损书画工序的全部技艺,使很多濒临灭绝的古代书画作品得到保护并重现其艺术风采。王辛敬先后装裱修复过无数名家作品,经历参与了山西应县木塔内发现的辽代经卷、联邦德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清代巨幅绢本佛像等的修复工作;先后两次参与了修复、揭裱人民大会堂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的工作及中南海怀仁堂、钓鱼台国宾馆等多家单位巨幅画卷的装裱工作。在古旧文物修复方面,先后修复了宋元时期马远、吴镇、明代董其昌、蓝瑛、文征明、清八大山人、袁江、袁耀及近现代名家数以百计的作品。2001年参与完成《孙子兵法百家书》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二等奖。2003年参与完成《十竹斋笺谱》获全国优秀艺术图书三等奖。王辛敬先后培养了三名徒弟,使装裱修复技艺得以传承与发展。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