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格尔木市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时间:2012-03-02 编辑:全悦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是文化部、财政部在“十二五”开局之初,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抓手。2010 年4 月,国家文化部、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名单,青岛、苏州、成都、鄂尔多斯市等28 个城市和地区获得创建示范区资格。格尔木市榜上有名,成为全国28 个创建示范区之一,也是青海省唯一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示范区是格尔木市的一件大事、幸事。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要成为全面贯彻中央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战略部署的先导区,认真落实国家“十二五”文化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先行区,成为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科学发展的先进典型。同时,创建示范区要为全国同类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因此,创建示范区是格尔木市承担的一项重要而光荣的国家使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周期为两年,时间紧迫,任务十分艰巨。文化部、财政部分东、中、西部分别制定了明确的创建标准,要求按照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原则,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组织支撑、人才资金技术支撑、绩效考核、制度设计等各个方面均衡发展,并且在两年创建周期内必须达到基本目标和最低要求。两年创建周期结束时,文化部、财政部要按照制定的创建标准进行评审验收。创建示范区是对格尔木市文化建设成绩的一次考验。
  近年来,格尔木市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艺术创作、文化市场管理、对外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是全省文化战线上的排头兵。这次积极申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再次表现了格尔木文化战线有勇于承担使命,勇于承担责任,勇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格尔木总面积近12万平方公里,市区位于柴达木盆地中南部格尔木河冲积平原上,平均海拔2780米,1954年建政,是上个世纪50年代后因修建青藏公路和柴达木盆地资源开发而迅速崛起的新兴工业城市。目前格尔木城市总体规划面积达到52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30.51平方公里,总人口30万,城市人口占90%以上,现有汉、蒙古、藏、回等26个民族,是青藏高原上继西宁、拉萨之后的第三大城市,曾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最关注民生的县(市、区)”、“省级园林城市”、“科技示范市”等多项殊荣,连续七次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2011年,格尔木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2.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70.1亿元,实现工业产值337.7亿元,完成地区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4.3亿元,全市总财力达到24.2亿元,格尔木进入全国产业百强县(市)行列。
  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以来,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各单位各部门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按照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基本性、便利性的要求,在创建中全面均衡地抓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国家、省上的支持帮助下,统筹资源和规划,合理布局,分期建设百姓活动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将军楼主题公园、百姓大舞台、奥林匹克中心广场、文化广场等文化设施,打造中国盐湖城昆仑旅游文化艺术节这一有效平台,传承和弘扬昆仑文化。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坚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按照创建标准改造提升4个乡镇文化站、26个社区文化中心、40家农(牧)家书屋和21个村文化活动室,42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7个大型户外活动场所设施水平,落实专(兼)职文化指导员60余名,地方财政配套资金200余万,确保了基层文化设施服务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最大程度地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提供文化服务。
  发挥政府在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抓好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丰富文化服务内涵。先后投资260万元积极推进图书馆数字化建设,着力提高基层文化设施的综合服务能力;完成20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剩余2880户农牧民家庭广播电视“村村通”工作,全市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已达98%以上;完成全市数字电视整改工作,建成数字传输端口100多个,铺设数字光缆70余公里,拥有数字电视用户26000户。在体制机制上,整合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力量,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单位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形成责任明确、行为规范、富有效率、服务优良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特别是加强农民工等弱势群体对口文化服务机制建设,将农民工等弱势群体文化服务纳入全市文化发展规划,落实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经费保障机制。
  自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格尔木市按照“全方位、多角度”的要求,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逐步提高文化事业资金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公益性文化活动、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人才培训、文化信息服务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等方面以及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先进技术推广运用。市财政已累计配套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按照“全民学习、共同参与、免费开放、关注弱势群体”的原则,做为国家文化部一级管馆的市文化馆和三级馆的图书馆以及市博物馆免费开放,积极为广大市民免费提供图书借阅、文艺骨干辅导等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一般阅览室、展览厅、舞蹈厅等功能场所,力争使免费开放惠及到每个普通老百姓;积极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为农牧民群众放映电影670余场,流动送图书8000余册,举办大型图书展1届,参与人数达6万余人。同时,格尔木市高度重视创建工作的宣传报道,市属广播电视台及格尔木日报社全程跟踪创建进程,并通过青海日报、新华社、人民网等各大媒体进行了新闻报道,确保了创建工作声势大、回音响,深入人心,全民参与。
  目前,格尔木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覆盖城乡的文化网络已经基本构成。要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有效”,发挥“惠及全民”的作用,还必须管理好设施,管理好机构,管理好人员。创建示范区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因此,还需要做大量的组织、协调、宣传工作,使社会各界认识到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意义,从而参与、配合创建示范区。肩负重任,乘风扬帆,格尔木市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道路上奋力前进。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