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建设施 立机制 强管理
2011年,东莞成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自创建开展以来,我们认真规划、积极探索、创新实践,有效推动了各项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取得了一定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重视申报工作,更重视创建过程。东莞市委、市政府把创建示范区纳入了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连续两年把相关工作项目列为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举全市之力打好创建攻坚战,有效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开展。这主要得益于以下几方面:一是领导重视。示范区申报工作开始后,我市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亲自挂帅,研究制定了创建申报书等一系列申报材料,随后,召开了创建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设立了专门的创建办公室。二是规划先行。根据创建的标准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了详细具体的创建工作规划。三是资金保障。我们着力用好用活国家资金,与此同时,我们全力配足财政资金,2011年市、镇(街)两级投入近6亿元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市各村(社区)投入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达1.13亿元。四是宣传给力。我们专门制定了创建示范区宣传方案,明确了开展创建宣传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随着创建工作的逐步推进,《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国内多家主流媒体也对我市创建示范区的做法和成效进行了集中报道。 重视硬件建设,更重视服务提升。我们把开展示范区创建与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大力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加强管理、增加供给、创新方式,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是完善设施阵地。近年来,市财政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展览馆、图书馆、玉兰大剧院等10多项重大文化工程,各镇街也投资兴建了一批文化设施。二是提升服务水平。我们积极推动免费文化服务,率先全面实现了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免费开放。大力开展流动文化服务,全面提升数字文化服务,积极鼓励基层文化服务创新。 重视课题研究,更重视体系化建设。我们紧紧把制度设计与实践创新结合起来,把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所承担的两个制度设计研究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公共文化建设的体系化、科学化水平。一是深入开展课题研究。我们专门成立了两个课题组,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制度设计研究工作。组织召开了图书馆促进学习型社会建设研讨会和新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专家咨询会。在新莞人(指在莞居住的外来人口)文化权益保障机制研究方面,我们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广泛的调研活动,基本摸清了新莞人文化权益保障的现状。二是推进体系化建设。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我们着力实现文化设施网络化,构建起比较完善的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体系;着力实现文化活动品牌化,每年举办各类文化活动约2万场次,参与群众达1500万人次;着力实现公共文化建设制度化,出台了《东莞市建设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实施意见(2011—2020)》,以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规范标准和村(社区)文化管理员管理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形成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建设制度体系。 (广东省东莞市副市长喻丽君)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