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日前印发的《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日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市长研讨班在北京举办,共有30个创建城市的负责人参加。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并讲话。文化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杨志今主持研讨班。本次研讨班内容包括创建示范区工作情况介绍,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专家讲解督查、验收办法和标准等,以及案例分析和分组讨论。
蔡武在讲话中指出,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根本目的是研究和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为同类地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借鉴和示范,为国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对于下一步创建示范区工作,蔡武提出四点要求。一是进一步明确党委、政府在创建工作中的职责,把创建任务落到实处;二是创建示范区要率先建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在区域乃至全国的样板、示范作用;三是加强制度设计研究,努力推出具有创新性、示范性的制度设计成果;四是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努力营造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氛围。
声 音
王鸿声(江苏省苏州市副市长)
在创建示范区工作中,苏州在文化设施和文化产品上较有优势,我们现在的文化设施规格已经超过了东部创建标准。通过示范区的创建,下一步要解决以下问题:第一,实现城乡文化服务一体化、均等化。现在苏州半年以上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1000万人,这其中只有一半是本地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能再局限于户籍人口,应该以常住人口为对象。第二,要为老百姓提供深度的服务。说实话,我们现在的文化设施很好,文化精品很多,但是真正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还有待深度开发。第三,加强基层文化服务的管理队伍建设,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人才非常关键。
王晓炎(安徽省马鞍山市副市长)
无论是督导25项指标还是示范区验收90项具体指标的征求意见稿,文化部考虑得都非常细。这次的验收还引入了第三方机制,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示范区的建设,是实实在在地让公共文化作为一种公众权益,确实把这项事情落实到基层、落实到群众。这是跟大家共同的感受。
苏梅林(湖北省黄石市副市长)
基层工作更注重实践,制度设计是我们的短腿。拿出高水平的制度设计研究对于我们来说压力很大。回去之后,我们要将这一块列入考核之中,也要聘请专家指导。黄石是老工业基地,文化欠账较多,我们新建了图书馆,耗资将近3亿元,也新建了群艺馆、少儿图书馆。黄石阳新县是国家级贫困县,也必须达到创建标准。对于我们来说,创建经费上存在较大缺口,也希望文化部、财政部能够加大对于中西部的支持力度。
韦凤云(广西来宾市委常委、副市长)
相比东部、中部和一些西部地区,我们的基础条件还比较薄弱,文化部即将开展对示范区创建和“三馆”免费开放的督查工作,我认为这非常及时。对于示范区创建,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督导工作能帮助基层提升认识和明确目标,也希望能够为基层凾待解决的问题提供政策支持。在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和人才支撑、组织支撑以及制度设计等方面,还需要专家帮我们系统规范。这次研讨班上听了专家的讲课,我很受启发,各地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共性,要加强交流和制度设计研究。
姬德君(贵州省遵义市委常委、副市长)
我认为文化部开展示范区创建非常有战略眼光,也为基层抓文化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抓手。示范区创建采取了差别化的政策,东、中、西部创建标准不同,作为遵义来讲,更有特殊情况,因为贵州省是全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的地方,所以我们建设方面的难度可想而知,建设成本非常高。日前国务院出台了促进贵州发展的文件,在土地政策、资金支持、人才支持各个方面都给予了贵州优惠政策,这是贵州发展的一个契机,在示范区创建上,遵义市要会加大工作力度,努力完成创建任务。
夏素贞(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副区长)
这次会议非常及时,示范区怎么创建,到了创建中期,怎么样把下一半路程走好,会议给了我们解答。我们还需要在三方面下功夫:一是过程管理,示范区创建绝不仅仅是文化部门的事情,而是全区域的联动,要把责任落实到各个部门,并对乡镇街道进行考核。二是制度研究设计。这个工作对我们来说很有挑战性,要把课题着重在本区域内,从问题出发进行研究。宁波外来人口众多,他们的公共文化权益保障非常重要,可以从部门资源整合角度解决这个问题。第三是政策保障。建一个设施,办一个活动都是短期行为,稳定的政策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发展,这才是关键。(中国文化报记者刘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