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苏州市文化活动融进百姓生活
时间:2012-03-27 编辑:全悦
    中国文化报记者屈菡报道:这个龙年春季,江苏省苏州市工业园区的老百姓可谓过足了文化瘾。该区以“春天”为活动主题,围绕节庆民俗、群文活动和高雅艺术等,给全区民众带来一个又一个惊喜。与往年相比,今年工业园区的文化活动更加突出民俗性、地域性和参与性,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 
    近些年,随着苏州开展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各个区县的文化活动越来越丰富多彩,仅在今年元旦和春节期间,苏州各地的文化活动就达500余项,让人们在享受充足的物质生活之余,也能享受到多彩的文化生活。 
    打造文化活动的苏州品牌 
    “要真正从群众需要出发,依托江河湖海兼具的水文化资源和吴文化的独特优势,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城区广场群众文化活动,做优做强一批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色和较大影响力的文化节庆活动,不断推进文化惠民活动向纵深开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各阶层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苏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委书记、局长汤钰林说,以此为方向,苏州市实施了文化惠民活动品牌创建系统工程。 
    自2009年开始举办的首届江南文化节是苏州市下辖的常熟市的文化品牌,也是常熟历史上规模最大、层次最高、奖金最丰厚的一个文艺作品评奖活动,不仅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人员和演出团队,也极大地调动了该市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2011年5月,常熟市又成功举办了第三届江南文化节,其中包括与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办的“海峡两岸黄公望艺术论坛”,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等单位的近50位专家齐聚北京,研讨黄公望的艺术经历和艺术成就。此外,以江南文化节为主导,常熟市还形成了一系列节庆文化品牌,如古琴艺术节、尚湖国际民间艺术节、沙家浜旅游节、尚湖牡丹花会、宝岩杨梅节等。这些节庆文化活动为文艺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很多年轻骨干从这里起航,很多优秀作品在这些活动中得到锤炼提升和脱颖而出。 
    “苏州具有深厚的人文积淀,要传承悠久的历史城市文脉,打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艺术节庆活动。”汤钰林表示。苏州市的各县级市、区还广泛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以及“一村一品”活动,鼓励举办各类民间文艺节、农民文化艺术节和镇、村、社区文化节。不仅如此,每个街道都有一支一流的文化团队、一项一流的活动品牌。 
    让文化融进百姓生活 
    在苏州市公共文化活动的经费预算中,记者看到一份《“群星璀璨”——苏州市群众文化“天天有、周周演、月月新、节节响、年年亮”惠民系列活动经费预算表》,里面大到“群众文化千团大会演”开幕式,小到群众广场演出,都清晰在目,计划得十分周详。“根据财政部、文化部下发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方案》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东部)》的要求,我们在做大做强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充分营造文化惠民、文化为民的良好氛围的同时,开拓活动形式,创新服务手段,着力打造‘群星璀璨’这一惠民系列活动,逐步实现惠民文化活动体系化。”汤钰林说。 
    活动不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老百姓的参与。苏州阅读节可以说是苏州市参与面最广、影响最广泛的活动之一。以“阅读,让苏州更美丽”为主题的2011年第六届苏州阅读节上,共有8项主题活动、40项重点活动、784项系列活动,全市共有近400万人次参加。来自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有关教育组织与苏州本地学生共同开展的传统诗词诵读活动,增加了城市的人文内涵,丰富了对外文化交流形式;“晒书会”“名家大讲堂”“经典诵读”等品牌活动持续热烈;农家书屋、职工读书站、社区阅览室以及各类读书会,为市民“悦”读建立了新的平台。通过连续6年举办,苏州阅读节已经成为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的重要文化载体,成为塑造城市精神、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品牌活动。 
    在张家港市,“文明百村欢乐行”村村演大型公益文艺巡演行动已举办5年。从2006年起,该活动由张家港市文化馆、市锡剧团、市评弹团等单位抽调人员共同组成“文明快车艺术团”,创排以小戏、小品、曲艺、舞蹈、声乐等为主要形式的综艺性节目,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及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成果,普及公民道德规范和法律、科技、卫生常识,受到老百姓的欢迎。2011年,张家港市又进一步扩大了村村演的演出范围,由原来的村、社区、重点企业集团,扩展到高校、农民工子弟学校,基本实现全市覆盖。 
    太仓市闻名的“百团大展演”就是以太仓全市的业余文艺团队为基本单位而组织起来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它以“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为主题,包括“创作节目大赛”“优秀节目展演”“江南丝竹演奏比赛”等系列活动,每年都能吸引百余支业余文艺团队、3000多名业余文艺爱好者参与,年均开展活动350多场次,惠及群众50万人次。从2008年至2011年,“百团大展演”活动连续举办了3届,已经成为太仓市最为重要的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和构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活动重在人文关怀 
    “全家数我起得早,家务由我一人包。客堂间先打扫,天井内把花浇……”2011年12月,来自盐城阜宁的杨玉海登上了“新苏州人优秀节目展演”的舞台,表演淮剧《画姑情——买油条》。杨玉海告诉记者,2004年的一天,他在苏州公园看见一些人唱歌,曾在家乡淮剧团干过两年文艺宣传工作的他忍不住上去亮了一嗓子,没想到,这一唱赢得了很多掌声,让他大受鼓舞。从此以后,每逢社区有晚会表演,他都积极报名参加。 
    在苏州,进城务工人员有一个亲切的称谓,就是“新苏州人”。他们在为苏州建设发展作贡献的同时,也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这片热土,憧憬着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享受美好生活。 
    “苏州市根据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及进城务工人员等特殊社会群体和广大民众的需要,积极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举办针对特殊社会群体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融合各类人群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汤钰林表示,这样做就是要充分体现公共文化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和便利性。 
    苏州在开展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活动过程中,不断提升文化惠民活动的水平和质量,逐渐树立和培育品牌,并将此长期化、经常化,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2012年,我们将继续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为重要抓手,全力推进设施网络广覆盖、服务供给高效能、组织支撑可持续、保障措施管长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文化服务的工作思路和方法,切实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特别是外来务工人员均等地享受公共文化的权益。”汤钰林坚定地说。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