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宁夏银川公共文化服务创建初见成效
时间:2012-03-28 编辑:全悦
    近年来,宁夏银川市着力打造西北地区“最适宜居住、最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城市文化品位、人文素质和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在去年被文化部、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城市后,市委、市政府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找准文化发展定位,理清文化发展思路,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打造文化强市、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难得机遇,坚持立足实际、以创促建、文化惠民的总体思路,走出了一条具有银川特色的文化强市之路。 
    加大资金投入 缺什么补什么 
    银川市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各县(市)区政府一把手、市直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银川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筹指导示范区创建工作,定期召开创建工作汇报推进会,及时协调解决创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形成共建合力。他们将公共文化建设资金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拨付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设立5000万元文化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011年文化经费预算安排4.19亿元,较上年增长55.51%,占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2.33%;截至2012年3月中旬,已安排文化经费1.1亿元。 
    在财政的大力支持下,银川市的市级文化设施水平得到提升,县级“两馆”建设得到完善,村(社区)级文化设施建设也有了很大的推进。目前,永宁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馆建设已竣工,3月底将正式投入使用;贺兰县图书馆新馆建设于去年底全面完工,4月底将正式对外免费开放;投资5.4亿元的灵武市文化体育中心、图书馆建设项目也已开工建设。他们通过资源整合,利用现有和闲置房舍场地,加强村级文化活动室规范化建设,实施社区文化设施改建改造项目,力争在2012年9月底前,全市479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室实现基本服务功能健全、基本设施设备配套、管理人员经费保障、文化活动正常开展,规范化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提升服务质量 打造“多彩银川” 
    2009年,银川市就启动并基本实现了“三馆一站”免费开放。去年,按照中央的部署要求,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们在全市文化系统开展了“文化服务质量提升年”主题实践活动,以求整体提升全市免费开放服务水平,推动群众文化常态化、体系化建设。 
    同时,银川市着力打造特色文化活动品牌,相继推出“中国·银川国际民间艺术节”“相约星期六·百姓大舞台”“广场歌曲大家唱”“小明星艺术大赛”“家庭才艺展”“民俗文化集萃展示周”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每年举办民族文化巡演展示月、喜迎新春百场演出下乡村、龙舞塞上社火巡游等系列大型文化活动。2010年,他们启动了“踏歌起舞·幸福银川”文化工程,组织专业人员创排了18套民族健身舞,通过免费发放教学光盘、在电视台免费播放、组织免费培训点、举办首届广场民族健身舞大赛等,使民族健身舞成为了群众最为喜爱的广场文化活动品牌。 
    着力培养人才 推出民间文化之“星” 
    为进一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队伍的服务能力,银川市启动了大规模培训基层公共文化队伍计划。培训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分级负责、整体推进、分类实施”的原则,力争用3年时间,对市、县、乡公共文化机构全体干部职工和农村社区管理人员、文艺团队骨干进行全员系统培训。2011年,银川市举办了专题培训班3期,各地举办各级各类文艺骨干培训班100余期,参加培训5000余人次。 
    2011年初,银川市创新思路,在全市推行了社会文艺团队“星级化”目标管理机制。他们制定出台了管理和评比办法,全市130支社会文艺团队经过自评申报、实地查看、群众测评、综合评定等环节,共评出“一星级”团队10个、“二星级”团队5个、“三星级”团队3个,以及优秀文艺团队6个。市政府投入20余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各团队配发了服装、道具、乐器、摄像机等文化器材,有力鼓舞和调动了社会文艺团队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演出质量和场次、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民间文艺团队成为活跃社区、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林理)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