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成都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梁娜报道:4月16日到20日,文化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查组实地考察了四川省成都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督查组这样评价:“成都的很多经验值得向全国推广。”
就在督查组来成都的前夕,成都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成都未来将从五个关键着力点入手,夯实建设中西部文化之都的基础。 政府财政预算保障经费 “男子汉外出发展门路广,女人们在家经营票儿长”“枇杷迎风摇钱树,草莓伏地聚宝盆”……双流县三星镇综合文化站的楹联长廊里,妙趣生动的楹联正是三星镇群众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总投资180余万元的三星镇综合文化站自2009年建成以来,一直免费向村民开放,文化站还配备了3名专职工作人员给村民提供文化服务和指导。“文化站每年的运行经费都来自市、县各级政府的财政拨款,目前已经建立了一套非常健全的监督机制,能保障每一分钱都用在群众身上。”三星镇副镇长叶华蓉说。 村级基层公共文化建设一直是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而经费保障一直是制约村级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四川省在此问题的处理上,有针对性地将公共文化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城乡建设规划、财政预算、绩效目标考核和文明城市评选范畴。《意见》提出,将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纳入财政预算。从2012年起,成都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保障经费每年每个村将不少于3万元,全市将落实保障资金1亿余元。此外,还新设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发展。 至此,成都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了财政预算,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财政分级预算保障机制。据悉,今年成都市安排公共文化服务财政性经费总计达5.4亿元。 面对未来公共文化发展需求,《意见》明确和细化了工作目标:到2013年,创建成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到2015年,成都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完善配套,在全市形成“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多彩,城乡群众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达到85%以上。 “点菜式”服务到位 成都市文化馆二楼的舞蹈室里,学员们正专心致志地跟着舞蹈老师学习探戈。“我们馆每年都会免费为市民开办培训班。”成都市文化馆馆长贾磊说,“这个交谊舞培训班是今年春季根据群众的要求新开办的,短短半个小时名额就报满了。” 近年来,成都市在各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方面逐渐从单纯的硬件配套向软件管理服务方面升级。以前都是 “有什么”就“干什么”,现在是“想干什么”就能“有什么”。成都市文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树喜说,为了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效性,成都市充分考虑城乡群众不同的文化爱好,在创建过程中将突出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丰富性、针对性、特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探索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菜单”。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文化需求,定制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文化服务,从而吸引城乡群众广泛参与文化活动。这种“点菜式”的定制配送机制还将与政府面向社会采购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产品的供给机制联动运行,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 “百千万工程” 保障人才队伍建设 为了建立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成都市在今年将实施公共文化“百千万工程”。一是开设100所以上的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和文化艺术辅导站。二是开展培训考核,形成拥有1000人以上持证上岗的文化艺术专业辅导员队伍。三是到2013年要建立1万人以上的文化志愿者队伍。 自2011年6月成都市获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资格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将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列入“一把手”主抓的重要工作内容。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