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河北省邯郸县:为“乡土文化”培土浇水
时间:2012-02-27 编辑:全悦
    2月14日,河北省邯郸县河沙镇南街村迎来一场“文化盛宴”:由河北省邯郸市文联组成的“文艺走基层,欢乐手牵手”名人名家专场演出在这里举行,小品、快板、歌舞、戏曲……精彩的节目令观众大饱眼福。当天,南街村的大街上也是一片欢乐的海洋,由群众自发组织的秧歌舞蹈表演,与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遥相呼应。 
    近年来,邯郸县统筹城乡文化发展,搭建文化舞台,创办文化团体,培育文化人才,在全县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健康向上的文化艺术走进乡村、走近百姓,有效促进了基层文化的发展繁荣。
搭建文化大舞台 
    邯郸县以邯郸市正在开展的走基层、建基地、抓基础、出精品“三基一出”活动为契机,一方面积极邀请文艺专家、团体前来演出,把高雅的文化艺术带进农村;另一方面利用流动舞台车,在全县农村开展“百场戏曲进农村”“歌曲大联唱”“文艺进乡村”“经典影片百村行”等巡回演出活动。该县组织县内文艺骨干和专业文艺工作者成立了演出队,精心编排和制作了一批歌舞、戏曲节目,定期深入基层,把优秀节目送到农民家门口。同时还组织农民参加农民歌手大赛、红歌汇、诗歌朗诵会、书法摄影展等活动,通过互动交流,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 
    近两年来,邯郸县先后组织了“书法摄影美术作品展”“农民联欢会”“农民合唱赛”等各类活动80余次,大大激发了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此外,该县还先后投资建起了190多个村民文化中心或文化广场,以及舞蹈室、图书室、棋艺室、篮球场等文娱场地,让村民活动有了阵地;同时定期邀请省、市知名书画家和艺术人才到各村指导培训,提高村民的文化艺术水平。 
    先进文化的“滋养”,丰富了农民的生活,更激发了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邯郸县河沙镇南街村村民范花芹不但豫剧唱得好,还是村里农民模特队的队员。她说:“县里为我们搭建了广阔的舞台,我们农民也办起了自己的合唱团,成立了自己的模特队,不仅表演水平越来越高,活动项目和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鼓励创办民间文化团队 
    今年2月上旬,在邯郸县诗书画创作基地河沙镇南街村,由农民自办的第十八届农民文化节热闹上演,来自周边10余个村的千余名农民欢聚在这里,载歌载舞,吟诗作画,共度欢乐时光。文化节中不仅有谜语竞猜、楹联答对、戏曲联唱、羽毛球比赛等“竞技”项目,还有红红火火的秧歌舞蹈、琳琅满目的书画展品、字正腔圆的戏曲唱段、欢快喜庆的鼓乐演奏……充分展示了新时代农民的自信和风采。 
    近年来,邯郸县按照“政府倡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思路,通过资金扶持、引导带动,鼓励农民自办文化社团。这些团体每年组织举办农民文化节、书画展、桃花笔会、中秋联谊会、赛诗会等活动,吸引了一大批群众参加。目前该县共有各类群众性文化团体187个,每年开展群众文化活动1000余场次。比如,河沙镇成立了农民书画社、野草诗社、俏大嫂舞蹈队、红歌队、戏曲队等62个文化团体,活动辐射到周边33个村。 
    培育“文化中心户” 
    如何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人才,让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一支“不走的宣传队”?邯郸县深入挖掘、培养和扶持乡村文化能人、文艺骨干、民间文化传承人,建立了《邯郸县乡村艺术人才库》,将这些优秀人才吸收到县美术、摄影、书法、舞蹈等各类文艺协会,并以村为单位,推选出了一批“文化中心户”,引导他们在乡村发挥作用,带头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由此形成了“一户唱、九户应”的良好效果。该县还建立了“文化中心户”联系制度,加强中心户之间的学习交流,并根据不同文化类型的“文化中心户”进行分类指导,做到了村村有特色。 
    这些“文化中心户”带领群众自烹“乡土文化大餐”,在自编自演、自娱自乐中找到了自信与快乐。七岔道村农民高淑芳牵头成立了“特色秧歌队”,不但跳各种秧歌,还学会了打腰鼓、打花棍、踩高跷、演小品,其自编自演的小品《孝顺》、三句半《七岔道村大变样》等都是群众身边的事儿,因而深受当地百姓喜爱,多次被邀请到邯郸市各大单位、企业演出。近年来,邯郸县先后涌现出了以“农民漫画家”李培根、“种地诗人”王金贵等为代表的“文化中心户”2000余户,成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主力军”和“领头雁”。 
    邯郸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建英说:“这些乡间艺人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其艺术养分直接来源于农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为这些‘乡土文化’培土、浇水,使其生命力愈加旺盛。” (韩艳萍 代国祥)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