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文化惠民细无声——走进平昌坦溪镇综合文化站
时间:2012-03-06 编辑:全悦

    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项目的实施与免费开放惠民政策的出台,平昌县率先把强化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职能作为巩固和发展“全国先进文化县”创建成果的着力点,不断创新管理模式,推进城乡文化共同繁荣。近日,记者走进平昌县坦溪镇综合文化站,切身感受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不断完善。 
    2月的平昌,细雨春风悄然滋润着这座城市。25日早上,迎着丝丝寒风,记者坐车出城不到20分钟,便来到了坦溪镇复兴村1组。综合文化站便坐落在复兴村去坦溪镇的路口。 
    走进文化站一楼,由坦溪镇老年协会和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组织的反应群众文化活动展板资料布满整个展厅。站长李勇以前是乡镇文化干部,2010年综合服务站建成后,李勇担任站长,也成了这里唯一的工作人员。干了一辈子基层文化工作,李勇对坦溪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了如指掌。在李勇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二楼阅览室门口看到,从周边复兴村1组、2组赶来的村民,有的正在上网查资料,有的则在看书学习。 
    在阅览室的角落里,记者见到了复兴村1组村民苟玉成老人,他戴着老花镜,手里捧着一本《长征》津津有味的读着。平日里,除了种庄稼,阅览室是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在这里,他阅读了大量的科技书籍,运用学到的知识,苟玉成老人不但成为科学种田能收,还在养殖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功。苟玉成告诉记者,他是一名老共产党员,特别喜欢关注国家大事,在文化站建起之前,他只能通过电视了解外面的变化。“现在,这里的书籍经常更新,从这里不但可以了解到国家的惠农政策,还可以读到自己喜欢的历史、军事方面的书籍。”苟玉成说起文化站的好处,喜悦洋溢在他的脸上。 
    在复兴村,像苟玉成老人这样“靠书籍”致富的村民越来越多。今年80岁的老人苟忠连、张国山前些年一直靠经验种粮,收成却总是不好。去年,看到苟玉成用地膜种玉米,很不理解。苟玉成告诉他们,这些知识是从文化站里学来的,玉米盖膜有保温、保湿、保肥的作用,长成后的玉米个儿更大,颗粒饱满。经过多次种植论证,果然,苟玉成介绍的方法很奏效。如今,苟忠连他们只要一有空,就会戴上自己的老花镜来图书室坐上一天。 
    “现在日子越来越好了,我们这些村民也都注重起了文化娱乐生活。文化站不仅是我们致富取经的好场所,也成了农村新的文化阵地。”正在上网的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我们只要遇到种植难题、生活困惑的时候,不仅可以去农家书屋、去文化大院,还可以去文化站上网查资料、下歌曲、编舞蹈,农闲时,我们就与社区活动中心一起组织演出活动,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了。” 
    在李勇的办公室里,记者看到挂在墙上的坦溪镇文化网络示意图上,全镇有11个村组修建了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现在,在农村农闲时间打麻将的人少了,看书的人多了。傍晚吃过晚饭,广场上健身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了。可以说,农民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李勇说。 
    据平昌县科文局副局长李虹扬介绍,坦溪镇综合文化站只是全县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之一。近年来,平昌县坚持实施“文化创先工程”,围绕“夯实基层基础,创新创造特色”的工作思路,投入资金近800万元,将全面恢复4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从2011年起各文化站将全面实施免费开放。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