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明露给高三学生上声乐课的场景。
钟华 赵依琼 中国文化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报道:近年来,中央在推进基层文化建设,特别是“三馆”免费开放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基层如何管好用好这些资金,怎样抓住契机促进地方文化事业发展,身处其中的个体又经历了怎样的思想变化……2月25日,记者走进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和珙县文化馆管理员黄明露一起,回忆她一年来的“免费开放”工作。
朋友多了感情深了
2月25日,周六,川南的早春乍暖还寒。
一大早,珙县文化馆管理员黄明露就开始忙碌起来了。经验告诉她,自从去年6月县文化馆、图书馆免费开放以来,周末来的人是最多的。检视四周,文化馆门口的公示栏上,“两馆”免费开放的时间、项目、场地及辅导老师等内容都准确无误,她这才放下心来。
上午8点40分,原本宁静的文化馆大楼热闹起来。一旁的声乐教室里,声乐辅导老师何璨和10余个学生开始了当天的辅导课。同时也是辅导老师的黄明露当天休息,带着记者四处参观。“因为免费开放,很多家长将子女送来,也有很多人会来看书、画画什么的。”一路上,黄明露不时地跟相熟的人打着招呼。她说,经过多年来的接触,她的朋友数量一直在增加。
多少年来,因为学艺而结识的新老朋友们,有时会到文化馆来看看她,有的会到家里来串门儿。随着免费开放带来的人流扩大,黄明露收获了更多朋友。“朋友遍天下的乐趣,关键时刻的伸手援助,这些感情的积淀,是再多钱也买不来的。”黄明露感慨。
有钱好办事
工作突然倍增,但开展工作顺利了。
从去年起,“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实施,国家补助16万元,加上由省、市补的4万元,珙县文化馆一共有了20万元的资金保障。
以前每举办一次活动就要打一次报告,等待批资金的过程堪称煎熬。现在有了资金保障,能调动的资源越来越多,文化馆可以主动策划一些活动。黄明露和同事们充满了热情。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黄明露和同事们做了一个大项目。“大年二十九那天还在县委大院里给领导汇报工作方案。”有之前半年的工作成绩做底气,方案最终被批准。
项目是正月十四那天,文化馆策划的一场当地有史以来最大型的民俗活动,巡游、表演、焰火晚会……每一个策划环节、每一次组织部署、每一份文字报告,都浸透着心血。县里对这次大型文化活动给予了6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拿到钱,文化馆的激励政策也相应出台——以奖代补,鼓励各演出团队出好作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活动顺利举行,吸引了近6万观众观看。那天,看的人很开心,表演的人很开心,作为幕后“导演”的10个文化馆成员更开心。
黄明露说,那份辛苦后换来的欣慰和喜悦,那份成就感,是多少金钱都买不来的。
家属的抱怨和理解
“把女人当男人用,把男人当牲口用。”黄明露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描述着他们近一年来的工作状态。文化场馆免费开放后,在各方的重视和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当地的文化活动数量翻了几番,节假日前来的群众数量暴增。
有人不愿意了。
黄明露近来总是会接到“投诉”。家属们说,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总是加班,晚上经常不回家,就窝在单位吃盒饭,长期下去身体肯定“遭不住”。“再说也没看到加班多挣几个钱回来!”
钱挣得不多,但自去年来,馆里的工作人员收入都有小幅上调,这多多少少让人感到欣慰。国家补助的16万元,除了用于做活动、补贴馆里水电和保卫等支出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用于鼓励创作。工作人员,尤其是年轻人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新进人员小孙去年申请的5万元录音设备被批下来以后,他经常主动加班,近期他上报的5件作品里已经有3件获奖。
家属们逐渐发现,他们的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走在街上向他们点头微笑的人也越来越多:这个亲戚的小孩要艺考了,托人来问问可以参加乐器培训不;那个邻居快退休了,想学书法问能否帮打听周几开课……慢慢的,家属们的意见少了,更多的人成了文化馆的“义务咨询员”。
清贫、不能快速见到效益、没有前途……这些曾是亲戚朋友尤其是劝黄明露离开岗位的人对文化部门的印象。黄明露也曾摇摆,但她清楚地发现,除了名利,爱好也很重要。声乐是她的专业,文化是她的“手艺”,如果到其他单位,手艺就丢了,专业也废了。清苦了这么多年的黄明露,等来了文化发展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