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一个县博物馆馆长的工作日志:小馆也要有大作为
福建省永定县博物馆馆长 卢加万
2月28日,星期二,阴天,微风 县博物馆组织的革命传统教育巡回展览走进了城关镇的胡文虎小学,受到了学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学校操场上放置的30多块展板前围满了学生。胡文虎小学的校长郑洪灿告诉我,流动展览这种图文并茂的教育方式,学生喜欢,教育效果不错。按照计划,县博物馆要积极发挥教育功能,每学期都会来这个学校一两次。当然,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远离县城的乡村学校巡展。 过几天,要到培丰镇大排村的街上巡展。培丰是永定群文工作开展得很好的乡镇,但位于市区和县城的中间,很难有展览看。让村民、农民工“千里迢迢”到县城参观,显然不大现实。组织“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下村居,也能对他们有些作用吧。 我是赞成博物馆不能闭门办展的。已经免费开放这么多年了,更要“走出去”以进一步拓展空间。2011年的“三馆”免费开放政策如火如荼地推行,先走一步的博物馆应当成为他们取经的对象。以后可以和县文化馆合作,到乡村里多做一些文化惠民工作。这个要抓紧沟通一下。 算起去年中从县委宣传部到博物馆来工作,已经有半年多。从做“外宣”到“内教”,工作方式和环境都还是有点不同。不过,坚持“走出去”的思路是一样的。在永定这样“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方,不“走出去”,必然不能把这些文化惠民工作做到家。 近年来,永定县博物馆每年都会有计划地开展“流动博物馆”进校园、下村居活动,把展览办到了学校和老百姓的家门口。这要感谢之前的领导班子,以及一直支持博物馆工作的相关领导。“流动博物馆”展览的内容根据不同对象量身定做,展示的手段也尽可能多样化。前两天做的统计显示,县博物馆免费开放4年来,下乡巡展192场,参观人数约23万人次,充分发挥了博物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第二课堂活动基地的作用。 前几天,在中国文化报社工作的简彪老弟向我约稿,要我谈县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工作。我还不知道怎么写才好。我大概能明白他约稿的原因:县级博物馆在基层,直接接触广大的农村民众,免费开放工作的好坏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看来,以后要多看《中国文化报》,起码能学到不少好经验。 县博物馆和不少基层博物馆一样,存在面貌陈旧、设施老化、内容单一、功能不全等问题。毕竟,永定县博物馆前身系永定县革命纪念馆,馆址为红四军司令部旧址——张氏宗祠,现在也是县级文保单位。 馆内不足馆外补。外观破旧、形式呆板的老博物馆显然不能满足文化水平日益提高的现代观众的需求,县博物馆只能积极将展馆向乡镇和景区辐射延伸。这一点做得是挺好的,我挺有底气的。目前除县博物馆外,永定境内还有永定暴动陈列馆、张鼎丞纪念馆、中共第一支部纪念馆、胡文虎纪念馆、阮山纪念馆、卢肇西纪念馆等,都是专人管理、免费开放。2008年福建土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后,县里在遗产本体土楼“振福楼”筹建福建土楼博物馆和廉文化陈列馆,并于2009年9月建成开馆。展馆用翔实的文字、精美的画面、真实的生产生活场景及数百件珍贵的文物陈列等布展手段,向游客和观众集中展示客家土楼和客家文化的精华。 令人高兴的是,永定县还多方筹措资金,投入8600万元兴建了客家文化博物院。按照规划,客家文化博物院的建筑面积近1万平方米,包括福建土楼、永定历史、海峡客家、永定华侨等8个专题馆。福建土楼博物馆和永定历史博物馆可望于今年7月试开馆。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