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文化低保”需用心 不能让农民工陷入文化沙漠
时间:2012-02-29 编辑:全悦
    在前不久召开的福建省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推进海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成为热议的话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成为委员们关注的焦点。有的委员建议,设立农民工文化专项经费,把丰富农民工文化生活纳入公共服务范畴。
  长期以来,谈到文化发展繁荣,政府往往把目光放在文化改革创新、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壮大上,公众也认为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创造仿佛都是“文化人”的事,常把文化弱势群体,比如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外来务工人员等排斥在外。去年11月《人民日报》的一次专题调查结果让人备感沉重:八成进城农民工的业余生活是“睡觉”和“闲聊”,一本书都没有的农民工占四成,大部分农民工文化生活呈现“孤岛化”、“边缘化”、“沙漠化”,有些人甚至打架、赌博、涉黄。
  对于弱势群体,过去我们总是习惯性地把关注点放在“生活低保”上。如果说“生活低保”解决了他们吃饱穿暖等基本生活保障的话,那么,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文化低保”。2006年文化部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就提出,要构建为最广大的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最低文化生活保障线”。《纲要》首次对保障城市低收入居民、残疾人、老年人和农民工等群体的文化生活需求,提出具体的规划。去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再次将“文化低保”上升到“文化强国”的高度,作出战略部署。 
  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弱势群体同其他人群一样,有与生俱来的文化需求,他们的这种需求往往因各种限制,只能自我抑制,难以实现。资料显示,当前,我国农民工总量达到2.42亿,其中相当一部分是“80后”甚至“90后”的新生代农民工,他们是涌动在城市中的新鲜血液。与其父辈们相比,他们在用辛勤汗水创造着城市物质繁华的同时,有着更多更高的文化需求。因此,在给社会弱势群体“生活低保”的同时,尽快补上“文化低保”,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两手都要抓、都要硬。
  与“生活低保”比起来,建立“文化低保”不仅需要用力去做,更需要用心去为。因为,“文化低保”每项指标细化量化会有很大难度,文化氛围的形成更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但我们必须认识到,文化建设是灵魂工程,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也正因为如此,“文化低保”需要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需要得到更大的投入与合力,它的目标与“生活低保”一样,那就是,在所有需要的人群中实现“应保尽保”。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