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受到边疆群众的热烈欢迎。


中国文化报记者卢旭 摄
中国文化报记者刘婵报道:文化志愿者在边疆民族地区期间,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志愿活动,深受当地老百姓喜爱。
今年6月,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共同启动了2011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从全国13个省份和单位招募近千名文化志愿者,通过“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的形式,把丰富多彩的内地文化带到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志愿者在边疆民族地区期间,深入城乡基层,在50多个州、县、乡、村开展文艺演出80多场,举办讲座80多次,累计组织文化展览180多天,吸引各族群众几十万人次;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文化干部200余人开展业务培训500多学时。同时,300多名来自西藏、宁夏、新疆的基层文化工作者还赴河北、上海、江苏、浙江、山东、重庆等地参加“大舞台”“大讲堂”活动,在学习考察的同时也为内地群众带去具有边疆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
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工作,制定了一系列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的方针政策,文化部长期以来也把少数民族文化工作放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框架内,不断加大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春雨工程”是文化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实施的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工程,它致力于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运行保障机制,加强文化内容建设和重大文化活动的开展,加大艺术人才培养和文化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文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全面推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为了大力弘扬民族工作主题,加强内地和边疆民族地区文化交流,进一步发扬志愿服务精神,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10年,文化部组织开展了“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试点活动。边疆地区以西藏和新疆为试点,内地以北京、浙江、福建、重庆为试点,创新了文化志愿服务理念。试点工作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开展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等系列文化志愿服务,形成了“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三大品牌,让边疆各族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今年6月,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又共同组织开展了2011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把文化、志愿、民族、边疆4个元素统一起来,继续通过“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3种形式,开展文艺演出、讲座、展览等一系列文化志愿服务,为内地和边疆民族地区搭建了文化交流互动的新平台,推动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相比去年,今年的内地志愿省份和单位由4个增加到13个,招募文化志愿者由150人增加到近千人,分别来自北京、河北、山西、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山东、广东、重庆、青岛12个内地省(市)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文化志愿服务范围也从新疆、西藏扩展至内蒙古、黑龙江、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7个边疆省(区)以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认真研究边疆民族地区群众需求
对于这项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文化部、中央文明办和各参与省(区、市)文化厅(局)、文明办都高度重视。文化部社会文化司多次召开工作会议,就今年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的时间、地点、志愿服务项目、参与省份和单位各自承担的工作职责等具体问题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和研究,确定了详细的对接方案。7月5日,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欢迎仪式在宁夏银川举行,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出席仪式并致辞。
很多省(区、市)文化厅(局)、文明办将此项工作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并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文化志愿者边疆行的活动方案,具体到工作实施的每一个细节,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这些志愿单位立足民族团结主题,认真研究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需求,结合援疆援藏、对口支援的机制,整合各类文化资源,精心设计志愿服务项目,并建立联络和信息交流机制,促进内地与边疆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双向交流。
尽管在去年的试点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今年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开展之前,北京市仍然进行了认真调研。7月20日至23日,北京市文化局相关专家赴新疆和田,就北京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和田文艺团队进京培训及演出等工作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落实。据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王珠介绍,在文化部有关“文化援疆”的相关部署出台后,北京市文化局就积极开展了帮扶、培训、设备投入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援疆”活动。
在今年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启动伊始,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立即响应,成立了以管理中心主任张彦博为组长的工作小组,并迅速制定了2011年文化共享志愿者边疆行活动方案,在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活动的总体框架下,由管理中心组织,联合文化共享工程有关省级分中心共同实施。志愿单位根据边疆民族地区特点,组织招募相关文化志愿者和企业志愿者,通过组织培训、发放资源、技术服务、巡回宣传等形式开展活动。
搭建内地与边疆文化交流平台
9月24日晚,新疆巴州首府库尔勒市楼兰剧场内,华灯闪烁,座无虚席,掌声和叫好声一浪高过一浪,1000多名观众欣赏着河北杂技艺术团精彩的表演。“这是巴州库尔勒市人民首次现场看到这样精彩的杂技演出!”巴州文化局副局长买合木提·米吉提说,听说河北杂技艺术团要来,演出前几天,票源就已非常紧张,巴州文化局的工作人员一度不敢开手机,“怕有人打电话要票,受不了啊!”
作为对接内地省份和单位最多的边疆地区,新疆今年迎来了福建、河北、江苏、上海、北京、浙江、山东和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文化志愿者,精彩绝伦的文艺表演,针对性强又实用的讲座培训,丰富多彩的各类展览,让新疆大地的文化生活顿时活跃起来。
不仅仅是新疆,其他边疆地区也都受到了“文化春雨”的浸润。150名来自广东的文化志愿者来到宁夏时,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他们带去了独具岭南特色的文化,吸引了近千名群众冒雨观看。山西文化志愿者为内蒙古群众带去了汇集山西民歌、晋剧、小品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晚会,山西大学教授姚宝瑄和山西省群艺馆段改芳的讲座,让内蒙古百姓对山西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边疆行文化志愿者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群众的热烈欢迎。
带什么去边疆?内地志愿单位对此动足了脑筋:既然是不远千里过去,就要为当地群众送去最有特色的文化。于是,人们欣喜地看到,安徽的黄梅戏唱响青海高原,山西的晋剧响彻内蒙古大地。然而,边疆行的意义不仅仅是让当地群众一饱眼福。对于内地志愿省份和边疆地区来说,边疆行为他们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平台。如何增强边疆地区的文化自信,挖掘和展示他们的文化魅力,使当地能够在文化发展的道路上有更大的跃进,也成为边疆行关注的问题。一些志愿单位经过深入调研,决定把边疆文化展示在内地的舞台上,让更多没有到过边疆的人了解边疆的文化。为此,北京市邀请新疆墨玉县文工团到北京各区县演出,并专门请北京舞蹈学院的老师做指导;上海市邀请了新疆的艺术院团参与上海国际旅游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天天演”等大型文化节庆活动,提供更大的舞台给新疆的演员们,进一步加强新疆文艺院团与上海文艺院团的结对交流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