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丰富便捷全民共享
近日,旅欧台湾女作家丘彦明到深圳访友,停留数日,从深圳中心书城到市图书馆、音乐厅,再到福田区图书馆、街头24小时自助图书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之丰富与便捷,让这位走遍世界的文化人惊叹。她在专栏文章《深圳一瞥》中写道:原以为是一个经济特区,应无甚可观,却惊喜地发现深圳竟是如此关注文化的传播……“多年来深圳播下的文化的种子,已发芽、成长。”
如果说,女作家以“窥一斑知全豹”的敏感探知了深圳近年来公共文化服务的迅速发展,那么,在这块热土上生活的深圳人对此则有更深切的感受,他们也期待未来能享受到更多更优质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2012年文化惠民措施多 “新的一年,深圳的文化设施将会建设得更多更好,居民能享受到的文化产品更丰富,免费项目更多,文化服务的覆盖面也将更广。”近日,深圳市文体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2012年起,深圳将加大政府投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有较高品位的城市文化设施群,比如当代艺术与规划展览馆、宝安书城、龙岗书城等,并将加快实现重点文化设施均衡化布局,推进美术馆新馆、图书馆调剂书库、群众艺术馆新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设施建设。 2012年起,深圳还将规划建设一批区级骨干文化设施。比如福田区重点打造安托山博物馆群、城市雕塑群、侨香文化馆;南山区继续推进南山博物馆、文体中心改造和文化(美术)馆新馆项目建设;盐田区重点建设海洋文化中心;宝安区继续推进新中心区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文化艺术中心(含青少年宫)、演艺中心建设;龙岗区重点建设公共艺术馆、青少年宫、科技馆;光明新区重点建设新区文化艺术中心,继续推进公明文化艺术及体育中心建设;坪山新区重点建设坪山文化综合体。全市将形成覆盖行政性社区、厂区和大型屋村三类社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新模式,全面打造“十分钟文化圈”。 据了解,在“图书馆之城”建设方面,深圳将力争在2012年全面实现总分馆制,实现全市一体化服务和资源共享、通借通还。今年,深圳还将继续推进24小时城市街区自助图书馆在人口密集区域、地铁沿线和基层社区的布点,2012年争取布点40台,“十二五”期间完成200台的布点目标,让市民就近享受优质便捷的图书借阅服务。 2012年,深圳还将在全市重点扶持一些有精品创作能力的民办文艺团体,努力为民办文艺团体和个人提供排练、展演、业务培训等服务。同时,还将尝试在市级场馆里,比如大剧院小音乐厅、音乐厅和群艺馆的小剧场、深圳戏院等处,购买部分演出场次,让优秀民办团体登上大雅之堂,以多样性的演出服务公众。另外,2012年,深圳还将进一步扩大免费服务的范围,继续开展免费文物鉴定、艺术培训等服务,通过票价补贴等方式鼓励民办博物馆、美术馆免费向市民开放,让市民免费享受到更多的文化服务。 市民的文化福祉得到保障 近年来,深圳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设施齐全、产品丰富、机制健全、覆盖面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探索出一条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道路。25家博物馆、381个文化广场、638家公共图书馆、160台自助图书馆与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坚实地支撑着市民的文化福祉,让文化在共享中焕发无限生机。 多年来,深圳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成效显著。流动演出、流动电影、流动展览、流动讲座等“流动”系列活动,把优质文化资源送到了学校、工厂、社区。“周末剧场”“周末音乐会”“周末电影”等周末系列品牌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群众周末文化生活。“外来青工文体节”等新生代外来工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特色鲜明,加快推进了公共文化一体化进程。 在提升市民艺术素养方面,深圳自实施高雅艺术票价补贴机制以来,不断降低票价水平,培育高雅艺术市场,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的资源优势和主阵地作用,涌现出了“美丽星期天”“戏聚星期六”“音乐下午茶”等一批高雅艺术活动品牌,提高了公共文化机构的文化活动策划水平和艺术质量。以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为例,仅七八天时间,全市的图书馆就接待了15万人次的读者,博物馆接待了7万多人次,美术馆参观者达5万多人次。从元旦到2月6日,全市有1000多场文艺演出。 目标是实现市民文化权利 应该怎样认识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特点,如何从理论高度看待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呢?深圳特区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黄士芳说:“从全国来看,深圳较早地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较早地确立了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理念,把实现市民文化权利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终极目标。” 他说,深圳较早确立了3个意识。首先是把文化权利作为公民权利的一种,与受教育权、政治权利等平等看待;二是对文化权利的内涵进行界定,即享受权、参与权、创作权和保护权;三是明确了实现此权利的主体与路径,即政府主导。在此基础上,公共文化就转化到服务的角度来看待,提出了怎样服务好的目标。 黄士芳说,深圳较早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定性,即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和基本性,并以此“四性”来指导、制定政府的相关举措。“比如国家要求2012年底前,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免费开放。而深圳的图书馆早在1986年3月起就已经免费开放了,深圳2007年就已经实现‘三馆’全部免费开放。而‘一公里文化圈’‘十分钟文化圈’的提出就是便利性的要求,外来工图书馆的设立及对外来工的免费培训等,就是为了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性。”他说。 “深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有个特点就是创新意识强。”黄士芳说,其中包括科技创新,比如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使用;包括机制创新,比如文化义工的推出、民间文化团体的扶持等。“所有这些,确保了深圳在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始终处于领先的地位。今后,深圳在均衡性的更好实现、机制创新的进一步推进及社会文化资源的整合等方面,还需要继续探索与努力。”(于冰)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