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山西文化强省建设“五大战略”
文化精品 名动八方
从话剧《立秋》,到说唱剧《解放》;从六位梅花奖演员联袂演出的传统晋剧《打金枝》,到展现当了十一届人大代表的申纪兰风采的上党梆子《西沟女儿》;从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到电影《赵氏孤儿》;从畅销书《公司的力量》,到改变人们对央企看法的《央企真相》……作为人文资源大省的山西,伴随文化体制改革的东风,文化资源优势快速变成了产业优势、思想优势,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充分彰显了山西的文化魅力,大力增强了山西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舞台艺术作品捷报频传 2012年1月8日,从山西省文化厅传来消息,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比中,由山西戏剧职业学院打造的说唱剧《解放》,荣获2009—2010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剧目,这是我省继 《立秋》《一把酸枣》《傅山进京》《走西口》后,我省作品再次夺得该荣誉。这些舞台艺术作品,从不同角度展现了山西的文化形象,提升了山西的文化品位。 在过去的几年中,话剧《立秋》全国上演600余场,足迹遍布100个城市;舞剧《一把酸枣》成功走向国际市场,在美国肯尼迪艺术中心上演引起轰动;说唱剧《解放》、京剧《走西口》等分别在全国部分省市和港澳台地区上演,受到广泛好评。 在刚刚过去的2011年里,山西省梅花艺术团出品的晋剧《大红灯笼》在第二十五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大赛中;山西省京剧院出品的京剧《知音》在第六届中国京剧节上斩获银奖;山西省歌舞剧院出品的舞蹈《饭罐罐》在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中获得二等奖。长治市豫剧团出品的豫剧《裴寂还乡》在第二届中国豫剧节摘得银奖。 此外,山西华晋舞剧团舞剧《粉墨春秋》、省曲艺团笑剧《爱有多难》、省晋剧院晋剧《天地神灵》、省话剧院话剧《立春》、太原市实验晋剧院晋剧《上马街》、省歌舞剧院的音乐诗画《山西随想》等作品都已立在舞台之上,正在等待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大型晋剧题材古装戏《汇通天下》剧本已修改完成,反映五台山佛教渊源和五台风光的《佛乐大典》,反映雁门关历史和地域风情的舞剧《一代巾帼》也正在讨论策划中。体育励志儿童剧《小轮车》和儿童剧《小号手》剧本也在修改中。 影视文学创作“斩获颇丰” 近年来,山西除了舞台艺术作品反响很大之外,电影电视、文学创作等方面精品力作也“斩获颇丰”。 影视剧创作发展势头强劲。山西电影制片厂创作生产的电影《儿子媳妇和老娘》,获第十二届平壤国际电影节组委会大奖;电影《乌龟也上网》获第十五届美国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国外儿童演员奖”,数字电影《徐海东喋血町店》获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第十届数字电影“百合奖”优秀影片二等奖;电影《黄河喜事》获得第十三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大奖“评委会奖”;主旋律影片《情归陶然亭》《老寨元年》分别荣获中国电影“华表奖”和中国数字电影“百合奖”,并双双捧回中国电影“金鸡奖”。由我省创作生产的电视剧《走西口》获“优秀电视剧奖”,电视剧《西口长歌》和《江阴要塞》获“优秀电视剧提名奖”(三等奖)。 此外,电视剧《天地民心》在央视八套热播,引起热议;动画片二十八宿传奇之《大耳朵爷爷历险记》首部52集在央视少儿频道《动画乐翻天》栏目正式开播,受到小朋友的关注和喜爱,《红军东征》《幸福生活万年长》《晋阳秋》等电视剧即将与观众见面。 文学作品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作家张锐锋的《失乐园——沉默的滹沱河》获《中国作家》2010年度郭沫若散文奖,玄武的《五月:地狱时间中的煎熬与见证》和薛勇的《游走的鼓班》荣获第四届冰心文学奖,李骏虎的中篇小说《前面是麦季》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获“徐迟报告文学奖”,葛水平的《裸地》获“首届《中国作家》剑门关文学奖”。成一的《茶道青红》等长篇小说也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文化精品昂首“走出去” 一部文艺作品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不但要得到专家的肯定,更要经得起市场的检验。 “2011年山西文化艺术精品上海展演月”,就为我省舞台艺术精品提供了一个集体检阅的平台和机会。在上海大剧院举行的为期一个月展演活动中,我省近年来创作的7台剧目:说唱剧 《解放》、京剧《走西口》、舞剧《一把酸枣》、原生态民歌经典《大河风歌》、交响乐《黄河的记忆》、五台山佛乐《吉祥佛韵》、话剧《疯狂的疯狂》集中亮相,接受海派市场的检阅。结果令人兴奋,本次活动共在上海大剧院成功演出14场,外延长三角地区40场巡演,观众总人数近10万人次,票房收入达到385万元,50多家知名媒体争相报道,在上海和整个长三角地区掀起山西文化艺术热,产生了广泛强烈的社会反响,彰显了我省舞台艺术创作的勃勃生机。 2012年3月,山西文化艺术精品剧目又将在北京进行集中展演,届时,“晋”字号的文艺精品将再次接受首都观众的检阅。 山西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谢玉辉说:“在提升山西对外形象和影响力上,大作品的表现力具有很大的优势。在2012年,我省文艺创作将继续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搞好艺术生产计划:10台舞台艺术作品,10台旅游演艺作品,10部影视艺术作品,10部志书,10首反映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优秀歌曲和百幅百年重大题材美术作品。创作生产反映太行精神、吕梁精神、右玉精神等山西精神的文艺作品。” 本报记者 王媛 文化航母 集群启航 近年来,在文化强省战略的推动下,我省文化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我省着力打造了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大型文化企业,随着“大集团运作”战略的实施,文化企业实力持续增强,产业加速崛起,2010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7.4亿元,占GDP比重为3.12%,高出全国2.75%的平均水平。 “五大战略”引领 2010年7月29日,全省领导干部大会召开,这是一次对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具有标杆意义的大会。 会上,省委书记袁纯清提出,在山西发展的“一体两翼”中,文化发展要成为“一翼一轮”,要做山西转型跨越发展的“先头部队”,并制定了文化建设的“五大战略”,即“大作品展现、大集团运作、大景点支撑、大服务引领、大会展集聚”。 省长王君提出,要发挥我省文化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要像挖煤一样挖文化,特别要求要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新型业态等方面取得“五个新进展”。 同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把打造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有影响力的国有或国有控股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组建省属五大文化产业集团作为改革的主要着力点和突破口,开启我省文化强省建设奋进的新航程。 一系列的战略性决策,极大地推动了我省组建大型文化产业集团步伐。10月25日,我省文化产业五大集团组建工作正式启动,省委宣传部组织召开筹备领导组会议,吹响了全省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产业发展的冲锋号。 在本轮改革中,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先行先试”,用骄人的业绩交出一份漂亮答卷。2009年12月18日,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率先整体转企,所属16家单位全部转制成为企业,近千名员工从事业人变为企业人。通过集团化运作激发了内部竞争活力。 事实胜于雄辩,先行者做出了成功的表率,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的组建工作稳步推进。 六大文化航母集群启航 2011年4月25日,省属五大文化企业集团挂牌成立,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诞生。 全新组建的五大文化企业集团,均为山西省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而成,包括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山西演艺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山西影视集团,涵盖网络、演艺、传媒、报业、影视等文化产业核心层的多个领域。 山西广电信息网络集团,将分散运营的100多张有线电视局域网进行整合,2011年底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已基本实现垂直管理,“全省一张网”格局形成。集团力争“十二五”期间,成为我省文化产业的龙头和旗舰企业。 山西演艺集团,盘活省直国有演艺资源,狠抓舞台艺术创作生产,实现演艺与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力争用5年时间,建成有影响力的大型国有演艺文化企业。 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剥离发行、印刷、广告等经营性资产,力争“十二五”末,形成总资产10亿元,总收入8亿元的大型立体化传媒集团。 山西广电传媒集团,围绕公益性文化事业,放手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力争3至5年上市,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传媒企业。 山西影视集团,力争5年内打造年生产电影20部、电视剧500集以上的大型国有影视生产企业。 加之率先成立的山西出版传媒集团,至此,我省基本形成以六大文化企业集团为龙头的文化产业新格局,这六大文化企业集团已具备了与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竞争的实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这标志着我省文化产业进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的新阶段。 各类文化企业集聚发展 在山西文化航母的“六朵金花”吐蕊绽放,集群启航的同时,山西宇达集团、山西问天科技有限公司等民营文化企业迅速崛。随着新型文化市场主体的不断涌现,文化企业实力持续增强,2010年,山西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7.4亿元,占GDP比重为3.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十二五”期间,我省还要加快组建体育、旅游、文博、工艺等四大产业集团,尽快形成以十大旗舰文化产业集团为主要支撑的“文化晋军”发展新局面。在十大文化产业集团的有力带动下,到“十二五”末,全省要涌现出几个收入超百亿元的文化领军企业、一批收入超二十亿元的文化骨干企业、众多收入超亿元的文化企业,推动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本。各级要支持和培育各类文化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微型企业集聚发展、优势互补、各展其长、大小共生的新格局。 本报记者 褚艳 大景点在转型中升级 2011年10月13日,《印象·平遥》大型实景演出项目签约暨启动仪式在平遥古城举行,这一项目也成为印象团队在北方打造的第一部实景演出; 2011年12月11日,“印象五台山”大型情境体验剧项目签约暨启动仪式在忻州举行; 2011年11月28日,我省转型综改试验区第一个重大标杆项目——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启动…… 目前,我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历史机遇,把文化旅游开发作为转型跨越发展的战略重点,提升我省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竞争力,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推动各地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转化,取得了骄人的成效。 记者从省旅游局了解到,目前,我省的“大景点支撑”战略有了新的进展,五台山、平遥古城、云冈石窟等旅游目的地建设又上新水平。 五台山作为全省综改试验重大标杆项目,率先启动提升建设工程,旅游服务基地投入使用,清水河治理工程全面推进,景区整体环境有了重大改善。 平遥古城大力进行环境整治,南门广场绿化、美化效果明显,5万平方米的生态停车场正在建设之中;旅游标识、旅游厕所等公益设施进一步完善;与北京温都水城(宏福集团)正在合作开发南良庄温泉旅游。 云冈石窟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完成;云冈博物馆、山堂水殿等一系列新景观的建设延长了旅游线路,增加了游览内容;演艺中心的建成丰富了旅游要素;云冈石窟与佛字崖、观音堂等形成了系列旅游景区,与大同市内的华严寺、九龙壁、善化寺、古城墙等形成了多日游的产品。 关帝庙景区御花园工程建成,增加了游览内容;完成了常平祖祠水、电、暖管网改造工程;结义园改造工程开始启动,东西两座莲池建设正在进行中;关公文化旅游经济园区建设启动,关帝庙与周边的盐湖、池神庙等景区结合,形成了集观光、朝拜、休闲、康体于一体的多日游产品等。 按照《五台山风景名胜区改造提升工程行动方案》(修订稿),下一步,五台山建设将按照“五个五台山”的总体要求,做好景区市场要素建设完成情况。景区初步规划建设的10个星级酒店,计划总投资46亿元,全部建成后将形成日接待游客3万人次的能力。 洪洞大槐树景区将充分发挥龙头地位,严格按照《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整体扩建开发规划》开展景区建设,用大开发打造大景区,投资1.3亿元,对景区外围进行了环境整治,完成景区南北路、景区管理中心、土地收储及生态停车场部分建设。 太原市将按照“大景区支撑”的思路,推动唐风晋韵龙脉风景区提档升级,指导汾河二库、中华傅山园等景区积极开展国家A级景区创建工作,对已挂牌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进行全面复核,促进景区建设管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 另外,到“十二五”末,我省将培育亿元景区5-10家,以核心和重点旅游景区建设为中心,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龙头景区。 我省到“十二五”期末: ——新增2-3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30家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6-8家国家或省级旅游度假区。 ——培育年接待游客量3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2-3家,年接待游客量100万人次以上的旅游区15-20家。 ——培育亿元旅游景区5-10家。 目前,我省11个旅游标杆项目已全部启动,它们分别是: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太行山大峡谷、皇城相府、晋祠、应县木塔、藏山、洪洞大槐树、关帝庙、碛口古镇。今年,省旅游局还将重点部署11个旅游标杆项目的建设,以旅游项目建设为平台,全力促进旅游产业升级提速。 本报记者 栗美霞 文化产业:平台拓宽 2月初,歌剧《小二黑结婚》在省演艺中心上演,让省城百姓重温了经典剧目,也为我省文化惠民活动再添薪火。 而这只是我省大服务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小小缩影。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在公共财政的支持下,“十二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大力实施“百县强基工程”和“万村千乡公益文化建设工程”,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惠及人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我省的文化产业,将在各项具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完备性的服务平台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搭建政策支撑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没想到在家门口就听到了著名男高音戴玉强的《我的太阳》,真是爽!”刚刚步出山西大剧院的太重集团退休职工孟会强老两口,还沉浸在山西元宵音乐会的视听盛宴中。这场免费演出,是我省2012年文化惠民全省两节文化系列活动中的普通一场。 2009年以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5年)》《关于在各市县建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的实施意见》等指导性文件,以及《金融支持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国有文艺演出院团体制改革指导意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改革配套文件。2011年12月底,省委十届二次全会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通过了省委、省政府《关于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实施意见》。 这些文件体现了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用足用好了国家和省、市的政策,为落实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全省发展战略,宣传和推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以及文化体制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省统计局社科处处长侯晓远的话对政策支撑的作用起到宏观上的注解。 搭建公共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 在霍州市大张镇西张村的农家书屋里,记者见到了村民杨国平,对他来说,闲暇时候在这里不仅可以读书看报,还能和其他村民交流讨论种养技术问题,是学习充电的好机会。“多看看,多学习点,咱自家地里有啥病,自己就能知道。”像杨国平一样,村里不少农民朋友都愿意来这里学知识、学技术,农家书屋不仅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更成为老百姓致富的加油站。 作为文化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我省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广播电视村村通、社区和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家书屋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十一五”建设目标全部完成,公共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向社会免费开放服务,省城新建了山西省图书馆新馆、山西大剧院、科技馆、美术馆、会展中心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大同、朔州、阳泉、临汾、运城5市开工建设文化中心、图书馆或博物馆,30多个县新建或改、扩建了文化馆、图书馆;近700个乡镇(街道)新建了综合文化站;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已实现9638个自然村全覆盖,有效解决了近120万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全省共建设完成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站点2.8万个,省里投入1.4亿元为所有行政村配送了文化活动器材。老百姓开心地说:“实行免费开放后,众多博物馆、图书馆都成了我们百姓节假日的好去处,公益大展演活动免费派送门票这样的‘文化福利’,我们老百姓更是欢迎。” 搭建投融资服务和人才培养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硬件”支持 2010年,山西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启动,我省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由此得以进一步健全。 “文化产业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是由文化部主办、各省文化厅局和有关金融机构协办的全国性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目的是完善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系,建立服务文化产业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省文化厅厅长张明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 对于全省的文化相关企业来说,这是一大利好。服务平台投入使用后,我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将可以通过平台在线申请银行贷款服务。除了在线受理贷款申请、产权交易、补贴申报等业务外,平台还包括项目推介、上市推荐、产品发布等服务功能。而以往文化企业融资时遇到的可供抵押的实物少、无形资产评估难、抵押变现难、抵押担保信用程度低等问题也将得到解决,投融资公共服务平台将开通文化产业无形资产评估体系,为金融机构处理文化类无形资产提供有利条件。有了“资金”作基础,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更加需要“智力”支持。 2010年,清华大学与省工艺美术协会联合,举办了两期山西省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研修班,参加过培训的120名学员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影响深远。今年3月,我省还将在中国工艺美术研究院,举办第三期工艺美术高级人才研修班。 为建设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我省将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和领军人物,同时大力培养山西本土人才,重视高端人才、专业人才和草根人才,为文化人才提供事业平台、创造发展条件,在全社会形成热爱文化、传承文化、发展文化的浓厚氛围。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我省文化产业的服务工作贴近百姓,未来,将为实现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本报实习记者 王蕾 会展行业 脱颖而出 作为现代服务业中重要的朝阳产业,会展业被誉为“触摸世界的窗口”。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中国会展业也开始强势崛起。在众多会展品牌省份中,作为中国会展业的“新星”,山西又以其强大的资源优势,秀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质的服务品质脱颖而出。依托会展行业,一条兼具经济效益、社会发展、城市品牌的转型跨越发展之路已然在我省现出雏形。 山西的新名片——将城市特色和品牌会展相连,提升了我省的软实力 自2007年首届能博会成功举办以来,星罗棋布的各种展会犹若燎原之火,在三晋大地徐徐燃烧。历数中国(太原)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第六届中国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山西制博会、山西农博会……一系列在中国会展业中声名赫赫的名字,纷纷结缘山西,而它们无一例外的以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容、丰硕的成果向世人表明:会展行业作为我省全新的名片,不仅让更多人认识山西、了解山西,推动本土企业走向世界。同时,也给国内外的商家提供了一个国际级的展示舞台,扩大了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 随着去年我省“大会展集聚”战略的提出,第六届中博会率先拉开了全省会展业的大幕。作为中部地区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综合性展会,第六届中博会成功地汇聚了境内外的客商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共邀请约1.3万名境内外贵宾和客商参会,签订15个合作框架协议,我省各市签约投资合作项目约1200个,这些签约项目涉及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18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广东等28个省(市、自治区)。 “新晋商大会形象展示与产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节”、“太原国际美食节”等一系列上规模、影响力强的国际性会展,带着浓郁的晋派风味,更是将山西本土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展现在世人面前。 山西的新动力——会展业带“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固了我省的硬实力 走在流光溢彩的长风商务区,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巍峨耸立;省图书馆和省科技馆身姿傲然挺拔;山西大剧院音乐厅、主剧场轮廓优美、身姿绰约……而这些,都离不开会展行业快速发展的带动。 不难看出,会展业不仅加大了我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更改变了我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节奏。提升百姓生活品质的十大建筑拔地而起,与旅游相关的酒店宾馆升级换代,各类城市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发展会展业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起到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聪明的山西人已经认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过去,要想充分发挥会展经济对本土的交通、广告、饮食、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只有“多栽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 到目前为止,仅太原市就建成了3个专业会展场馆。其中,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在去年9月份投入使用,该展馆项目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室内展览面积达3.6万平方米,可提供国际标准展位1176个,是集会展、酒店、文化、商业、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现代化会展中心。 今后,我省将着力完善会展场馆周边的配套服务功能,实现客商从抵达到离开的无缝对接。只有这样,才能吸引客商,进一步留住客商。 山西的新引擎——会展业的蓬勃发展已然成为我省经济加速跑的新“引擎” 蓬勃发展的会展业,不仅提升了我省的软实力和硬实力,也让诸多行业赢得了丰厚的经济效益,让我们没有理由拒绝会展经济带来的“魔力”。 第三届能博会,吸引18个国家和地区的627家企业及政府代表团参展参会,专业客商达到2.82万人;2011年中国·太原国际汽车展览会上,参观车展人流量达10万人次,成交量达1200多台,价值2.4亿元;第11届平遥国际摄影节,共有42个国家和地区的摄影人参展,其中包括阿联酋等首次参展国家和21所外国院校。 在去年召开的第六届中博会上,我省11个地市共签约1184个项目,签约金额超过了2.6万亿元;省属大企业共签约项目203个,投资总额为7795亿元。之后,第二届山西农博会接过“吸金接力棒”,吸引了近2000家企业参展,签约项目145个,总投资412亿元,签约额346亿元,达成贸易签约项目527个,贸易额292.07亿元。 一个个项目、一笔笔资金,为我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山西会展业的强势崛起,给我省未来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希望。基础设施的完善、就业形势的向好、会展旅游理念兴起,都是我省会展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体现。随着2012年序幕的拉开,我省会展行业也围绕“大会展集聚”的战略绘就了今年的发展蓝图:继续搭建服务转型跨越发展的会展平台,通过拓展一次次会展业务,打造会展品牌,带领整个行业走向崭新的“春天”。 本报记者 王晓华 实习生 周昱丽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