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云南昭通:文化乐民文化惠民
时间:2012-02-27 编辑:全悦
    红歌、小品、口技,精美的节目让现场观众大饱眼福、耳福,演出现场掌声、喝彩声连续不断,整台演出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动人心弦。这是日前昭通市“百场演出进百乡”在鲁甸县龙头山镇慰问演出的场景。 
    近年来,昭通市深入推进公共文化惠民工程,加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扎实组织实施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即市文化艺术剧院演出进“百乡”(143个乡镇)、县区文艺表演团队演出进“千村”(1278个行政村)、乡镇以“农家文化大院”为载体成立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进“万组”(25434个村民小组),开展送戏下乡和各项演出活动,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从2010年开始,随着全市广泛开展的“文化建设百千万工程”活动启动,全市各级文艺演出团队积极下乡、进村、入户开展送戏活动,深入宣传国家的方针政策,引导群众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在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用先进的文化产品进一步占领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截至目前,全市各县区共筹资1000多万元,组建了文艺表演团队11个、演职人员达400余人。市、县、乡筹资1800万元,群众投劳2.5万个,各乡镇以综合文化站为基础、以“农家文化大院”为依托,组建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411个、演职人员近万人,常年活跃在乌蒙山乡。 
    扛起锄头耪庄稼,放下锄头“充电”,咱农民也有了自己的阅览室。晚饭后,巧家蒙姑镇王明万准时来到村“农家书屋”看书学习已成了他每天的“固定节目”。按照“政府组织建设、鼓励社会捐助、农民自主管理、创新机制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和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和管理,切实为农民打造终身教育基地,是昭通市开展文化惠民的又一亮点。昭通市的文化惠民活动不仅满足了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富的愿望,还推进了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在全市广大农村唱响了山乡,闹热了村寨的同时,还广泛开展了学科学、用科学比、学、赶、帮、超活动,用学到的知识增加了收入,鼓起了钱袋。 
    “随着日子越来越好过,许多群众更加注重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采访中,昭通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李歧告诉记者,“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是昭通精神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实践。通过活动的开展,让群众主动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并成为“主角”,在感受到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同时,不但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巩固了农村文化阵地,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富在农家的“幸福生活”。 
    为巩固农村文化阵地,探索社区服务管理新路径,近年来,昭通市将公共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采取“市级财政引导、县乡融资投入、群众投工投劳”的形式,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2010年,全市按照硬件建设有一个活动院坝、一面文化墙、一个宣传栏、一个综合阅览室、一套文化体育设施“五个一”标准,软件建设有一个组织管理机构、有一个业余文艺演出队伍、有一个政策宣讲员、有一套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四个一”标准,建成“农家文化大院”154个,其中市级示范点100个。2011年,昭通市级财政又投资100万元,新建200个“农家文化大院”示范点,建成了以热心公益的农村党员示范户或能人大户为依托,以农村文艺人才为骨干,以农家大院为场所,以文化建设为主题,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共建成“农家文化大院”示范点144个。 
    “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受到全市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他们一忙完地里的活,就会相约到“农家书屋”、“农家文化大院” 唱歌、跳舞、玩乐器,听讲座、看书报。巧家县药山镇法拉村“农家文化大院”的表演队伍挖掘、唱响了已传承600多年、有“花灯剧活化石”之称的法拉花灯,并成功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白鹤滩镇库着村业余文艺队演员赵才芳感慨:“文化种子播撒到基层,让我也圆了一回登台表演梦,过了把文艺瘾,我们生活得好幸福!”(记者 蔡侯友 通讯员 温树全)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