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嘉峪关市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纪实
天气晴好时,嘉峪关市广汇小区的马彩英大妈都要到雄关广场转一转,和老中青舞蹈爱好者一起跳跳健身舞。
在“戈壁钢城”嘉峪关,无论是居民、农民还是在此打工的人们,闲暇时总能找到一方属于自己的文化天地。今年2月17日,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上,嘉峪关市被中宣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称号。 嘉峪关百姓的文化生活何以如此多彩?嘉峪关这方经济发展的热土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记者就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创新机制 公共文化投入多元化 嘉峪关力促公共文化投入多元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享受文化艺术和健身娱乐的需求。该市2006年9月被省委确定为全省文化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市,2007年2月又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地区。近年来,在政府主导下,全市形成了地企共建、社会参与的良好文化投资氛围,共筹集资金17亿多元,其中社会和企业投资就占到10亿元。嘉峪关被评为“全国创建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城市”和“全省文明城市标兵”,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发展的“内动力”。嘉峪关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国拨省补资金、世行贷款等,建成了雄关广场、长城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此同时,酒钢集团、中核四四等企业投入资金建设了嘉峪关体育馆、嘉峪关大剧院、英雄广场等大型精品文化工程。2011年,嘉峪关市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雄关文艺奖。目前,城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 完善设施 公共文化阳光洒遍城乡 初春时节,记者在嘉峪关前进路街道南三社区的党员活动室看到,数十位老大妈正跟随节奏欢快的音乐跳舞。而像这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场所在嘉峪关比比皆是。漫步嘉峪关城乡,一股浓浓的文化馨香扑面而来。 2月26日,在嘉峪关新城镇长城村“农家书屋”,10多位农民正坐在桌前看书。长城村老党员王东高兴地说:“过去农闲时,村里人喜欢打麻将消遣。自从有了‘农家书屋’,大伙就有了读书休闲的好去处,种植养殖方面的书最吃香。”在嘉峪关,每个镇都建立起了集图书、阅览、信息查询、娱乐、健身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有线电视覆盖农村、宽带网络通到了村组;每个村都建有一个藏书2000多册的“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覆盖。同样,在嘉峪关,城市拓展到什么地方,文化设施就延伸到什么地方;居民小区建设到哪里,文化设施就配套到哪里。目前,全市49个社区都建立了文化活动室和休闲区、娱乐区;城市主要街道都有阅报栏、宣传栏、信息栏。 服务群众 公共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在我们镇,春节有社火,‘五四’有歌咏比赛、演讲比赛,‘十一’开农民运动会……”说起文化活动,嘉峪关市峪泉镇党委书记陈伟如数家珍。 嘉峪关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城市,不同的文化在这里互相交融。为此,嘉峪关注意培育、挖掘各种文化资源,支持鼓励社区、村镇、企业等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各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以群众参与为主的秧歌队、合唱队、老年艺术团、腰鼓队和威风锣鼓队等遍布城乡,活跃街头巷尾,每年演出达100余场,观众40多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文化艺术事业繁荣发展。 作为全国唯一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交汇的城市,嘉峪关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这正是该市的优势。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嘉峪关如今已经初步形成了“文化名城”的品牌效应,开始了由文化事业向文化产业的迈进。2010年,全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8亿元,同比增长18.3%。规划了长城文化产业园区和新时代文化产业基地;嘉峪关关城保护性修缮、国家级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和遗产监测中心项目开工建设;积极培育了大漠风雨雕、天域夜光杯等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创作了《铁山魂》《击石燕鸣》等一批健康向上、感染力强的文艺作品。在未来几年内,嘉峪关将着力打造文化产业集群。以项目建设为重点,推进主导产业上档升级,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休闲之城。(作者:李政魁)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