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西图书馆全景
中国文化报记者宾阳 驻广西记者黄小容 通讯员桂社文报道:近年来,为了加快广西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作出建设文化先进省区的决策,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大力实施 “边疆文化长廊”“文化致富工程”“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和谐文化在基层”等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广西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农村文化建设特色鲜明、生机勃勃,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引导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让公共文化资源在整个社会合理流动,使人民大众都能享受到文化发展的成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目标之一。为此,广西在不断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等工作的基础上,突出抓好几项公共文化服务重点工作,引导文化资源向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以及农村基层合理流动。
为探索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模式,广西实施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致富工程”。其主要内容是创建和培育5种典型模式:以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为品牌,推进当地旅游业发展的文化项目带动型“阳朔模式”;以绣球和壮锦等民族文化产品为依托,使之项目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民族生态文化型“靖西模式”;以各级图书馆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渠道,帮助农民增长科学技能的文化知识致富型“横县模式”;以发展民族民俗娱乐文化为特色,开发生态旅游建设富裕家园的休闲文化旅游型“恭城模式”;以农民自办文化为切入点,实施科技引领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农业生态文化型“北流模式”。
该工程的实施,对充分发掘当地文化资源,有效促进农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善当地的生态、文化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柳州市为例,该市将工程的实施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07年将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选定为柳州市开展“文化致富工程”的试点之一。此后,在条件较好的雨卜村东兴屯建立了苗族坡会传承点,结合当地的民族特色资源,重点开发苗族民间传承手工技艺如编织、蜡染、百鸟衣等项目,苗族坡会展示如芦笙、斗马、民俗等内容,既强化了苗族传统文化内涵,也丰富了旅游内容,实现了民族文化保护与农民增收的双赢。
为逐步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看书难的问题,广西坚持实施“送书下乡”工程。除了中央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购书经费外,自治区财政每年下达20万元专项资金,采取补助拉动的方式为部分乡镇、村图书馆(室)配送图书。从2006年开始,广西根据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的部署,调整了送书下乡的方向,将文化部配送的图书有计划地送到更多的贫困县、乡镇、村以及边境地区的图书馆、图书室,加大送书下乡的覆盖面,在一定程度上充实了县、乡图书馆的藏书,把广大农民急需的科学文化知识送到家门口。
把文体活动送到村口地头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是2010年和2011年自治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项目之一,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评。2010年的建设任务是500个,2011年建设任务为800个,均全面完成。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内容包括“五个一”,即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综合楼,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一支农民篮球队。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后形成融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科学普及、卫生保健、计生咨询、体育活动于一体的综合平台。
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起源于来宾市的“三求工程”。来宾市政府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根据当地农民群众和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前规划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于2008年11月正式启动实施 “求乐、求知、求技”文化惠农工程,做到农民不出村就可以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农民群众“求乐、求知、求技”的迫切需求,达到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健康丰富、农民群众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目标。
“三求”工程建设激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到2010年10月止,来宾市计划建设“三求”工程项目724个,计划总投资37229.71万元,地方配套到位8221.84万元,累计完成投资额14607.71万元;已竣工篮球场856个,戏台754个,综合楼209栋;已组建文艺队1155支,篮球队850支。2011年,来宾市计划完成138个综合楼建设,最终实现村村建有公共服务中心综合楼的目标。
截至2010年12月底,全区500个建设点有497个100%完成建设任务。其中13个市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全区共组建篮球队655支,文艺队545支。北海市还在元旦期间组织村民在建好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开展篮球、气排球、乒乓球和群众文艺演出活动。竣工后的村级服务中心成为村民喜迎新年的舞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1年底,全区800个建设点累计完成投资额7842.03万元。
公共场馆免费开放
2011年初,广西积极培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组织专家对申报单位进行指导,做好示范区(项目)的推荐工作,积极培育示范区(项目)。5月28日,来宾市被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河池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被列为第一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
为进一步做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准备工作,广西文化厅会合财政厅制定了《广西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实施方案》,还多次召开会议部署免费开放工作。广西提出,到2011年底,实现广西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到2012年底,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健全,并免费提供。
农村群众文化常办常新
广西每年都组织举办各类农村文化能人骨干培训班,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牵头,组织音乐、舞蹈、戏剧、小品、美术、戏剧、摄影等领域的专家对各市群众艺术馆的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使他们成为各县文化馆培训的辅导老师。广西计划将逐步形成省级指导市级,市级指导县级,县级指导乡镇,乡镇指导村屯的培训网络,帮助培养农村文化人才,使农村文化常办常新。
2010年,全区60名群众艺术馆专业人员、500名县文化馆专业人员、600名文化站长、600名分管文化的乡镇领导、250名村级两委干部和优秀村屯文艺队骨干得到系统培训。2011年,广西继续开展培训大行动,开展对文化馆长、文化馆部分专业人员、部分文化站长的专业培训,努力培训一支基层文化队伍。
广西每年还在全区开展“村屯优秀文艺队”评比工作,扶持和鼓励农村业余文艺团体健康发展。这些农村群众业余文艺团体,常年活跃在农村基层一线,他们通过自创、自编、自导、自演,利用节假日或农村庙会演出,平时的闲暇时间或农闲季节,在广场、社区、村头适时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
2010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组织开展了以“和谐文化在基层”为主题的千团万场群众文化活动,力争“周周演”“季季赛”,吸引了各层面的群众参与到活动中来,有城镇居民、学校师生、农村妇女、个体老板、农民工。
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社文处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文化活动不是一场、一时、一周,而是长期的、持久的、日复一日的。“这种宣传产生的效果和作用绝不是召开会议或一般性宣传教育所能比拟的,它为提升各县、区全民的整体道德素质、思想觉悟产生影响,甚至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