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信息公开 | 政策法规 | 热点专题 | 文化统计 | 专项工作 | 公众留言 | 网上直播 | 在线访谈 | 网上调查 | 12318举报 | |
行政许可项目 | 网络音乐 | 网络游戏 | 营业性演出 | 文化产业投融资 | 视频报道 | 中国文化 | 网站地图 | 电子邮件 | 展演/讲座信息 |
遍地绿荫来自精心培育
——记青海省格尔木市公共文化建设
中国文化报记者李晓林报道:在从格尔木机场到市区的道路两边,到处都能看到红柳和青杨,青海省文化和新闻出版厅厅长曹萍说,前些年这里还是一片荒滩,这几年市政府下大力气植树,才有了今天的景象。
这话听起来意味深长。 以民生为重点的 公共文化建设 “格尔木”为蒙古语音译,意为河流密集的地方,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巍巍昆仑山下,是内地进入西藏的重要门户和连接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四省区的交通枢纽。辖区由柴达木盆地中南部和唐古拉山地区两块互不相连的区域组成,具有明显的板块特征。2011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70.1亿元,占全省的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9052.3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210.4元,分别都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000元以上。 格尔木是随着青藏公路的建设和柴达木盆地的开发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它的辖区虽然有近12万平方公里,比一个浙江省的面积还大,但规划52平方公里的市区目前建成面积只有30平方公里,人口也不到30万。它离海西州首府德令哈有300多公里,离省会西宁更是远隔700多公里。在东部发达地区,一家人在周末驱车一两个小时就可以到另一个城市休闲度假,而格尔木市区周边方圆几百里内几乎都是戈壁,相对封闭的环境使百姓对当地政府的公共服务更加依赖,也因此它的文化建设更具有内生性,政府提供适当的条件、群众自娱自乐仍是目前格尔木公共文化的突出特征,它的建设也更多地与民生联系在一起。 唐古拉山镇远在离市区400多公里外的唐古拉山上,有牧民300多户,海拔5000多米。2004年,出于退牧还草、保护长江源头生态环境,以及改善牧民生活条件的考虑,有100多户牧民迁移到了格尔木市区南郊,这就是新的长江源村。走进这个移民新村,一排排有着红色彩钢屋顶的新居映衬着蓝天白云,环绕中心广场的除了学校、卫生所,还有2010年新建的镇文化站。村子里藏族风情浓郁,民族学校的孩子们会在课间的时候集体跳起锅庄,他们中除了唐古拉山镇的孩子,还有附近来自玉树的一个移民乡的学生。文化站里也同样热闹,除了唱歌、跳舞、看书、下棋,培训教室里陈列的一件件充满藏族风情的嘛呢石雕刻和藏毯编织作品也展示着文化站在活跃文化生活、传承民族文化之外,对于本地百姓的民生意义。当初,虽然在中央、省、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帮助下,长江源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迁至市区的牧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但由于语言障碍、缺乏劳动技能等原因,定居牧民的生产生活仍有诸多不便,部分群众收入增长缓慢。为了实现“搬下来、住得稳、能致富”的目标,镇党委、政府确立“文化事业就是民生事业”的理念,以“传承民族特色、铸就文化民生”为主题,通过充分挖掘、整合、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将科学发展观和地方文化特色相融合。镇文化站积极配合政府工作,及时提供涉牧政策、致富方略等牧民看得懂、用得上的文件、报刊、书籍,并通过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帮助牧民了解新知识,还积极举办培训班,指导牧民学习嘛呢石雕刻等民族手工技艺,从而使牧民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昆仑路街道建兴巷社区是格尔木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区,管理难度很大。本着“先进文化是和谐社区建设有效载体”的理念,他们与市移动通信公司结成共建对子打造无线社区,建设移动信息发布平台,并自办社区报纸加强文化传播,确保了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及时有效。另一方面,他们结合百姓生活,以丰富多样的方式在社区内开展了书法交流、丝网花制作培训、健身舞大众教学等活动。社区中老年艺术团的一位团员说,心里不舒服的时候,到社区的活动中心跳跳舞,所有的烦恼就烟消云散了。 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提高公共文化建设成效 近年来,格尔木市立足市情特征,不断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基本形成了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实用性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11年5月,格尔木市成为青海省唯一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1个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城市。 近一年来,市委、市政府广泛动员、积极行动、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使城乡居民享受到了更加方便、快捷、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在近日文化部开展的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和“三馆一站”免费开放督查工作中,格尔木市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给督导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是高度重视,建设六大体系。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把创建示范区纳入全市中心工作,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分工负责,举全市之力,形成了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队伍保障、社会动员和监督评价六大体系,创建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强势主导、事业队伍强力推进、社会各方热心参与、基层群众热烈欢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快速推进的良好局面。其次是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惠民不断推进,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得到有效保障。他们切实发挥政府在文化产品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农(牧)家书屋、将军楼公园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免费开放时间达到每周56个小时;依托各类公共文化场所和专兼职文化工作队伍以及文化社团,广泛开展书画、舞蹈、音乐、民族民间艺术等文艺辅导培训、展演活动,扎实推进文化进军营、进企业、进校园、进工地、进农家,实现了基层文化活动的经常化。 同时,格尔木市委、市政府注重挖掘五大资源,公共文化建设形成了普惠均等、丰富便利的鲜明特色。他们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科学研判、准确把握西部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与保障民生的新特点、新形势和新要求,挖掘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发展中对文化建设的“溢出”资源,推动企业与社区共建文化服务驿站,促进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挖掘社会管理创新的辐射资源,推出文化建设“五格五员”(5个网格、5名兼职文化管理员),推动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化、组织化建设;挖掘社区民族文艺人才资源,推动社区与民族村形成村居公共文化活动联建,丰富群众业余文化活动;挖掘现代技术资源,推动通信公司与社区共建无线社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传播水平;挖掘地域和民族文化资源,推动特色文化乡镇建设。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文化厅副厅长蒋惠莉表示,格尔木市委、市政府在近年来经济发展进入全国产业百强县(市)行列的同时,积极申报并扎实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并取得可喜成效,体现出了高度的文化自觉。格尔木市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王伟华则强调,创建活动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集中力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要从格尔木的实际出发,突出青藏高原、昆仑文化、新兴城市以及辖区企业、中央及省驻格单位多等特点,强化创新意识,打响青藏高原特色文化城市品牌。 |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