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密码:
站内搜索:
郭爱和
时间:2012-03-26 编辑:马思伟

 

    自1986年始,25年 来,郭爱和心无旁顾地致力于“洛阳三彩”艺术的探索、研究和创新。得益于早年系统的专业艺术训练,更得益于化育“三彩”艺术的洛阳沃土。对“洛阳三彩”艺 术的历史起源、工艺特征、流播情况等如数家珍,对传统“三彩”工艺及技法运用自如。郭爱和的工作室不仅有难以数计的作品流传于海内外,还成为中央工艺美术 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校师生交流、实习、创作基地,培养出一批优秀的三彩工艺技师和多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为洛阳三彩艺术的承传 和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 
    创作出壁挂、壁饰上千幅,大型壁画《求知育人》(1987年)、《法界源流图》(1998年)、《国之中城之源》(2010年)等60多幅,在国内、国际荣获各类奖项40余项,其中《唐韵》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徽章”;连续七年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获“百花杯”金奖3枚、银奖2枚、铜奖1枚;《鸟巢》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第43届“国际陶艺大会”金奖,并入展《中国工艺美术大展》;在“金凤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金奖3枚,银奖1枚,铜奖1枚;《太阳花》获“首届中国历史名瓷烧制技艺大赛”金奖;《唐韵》、《丰收》、《太阳花》等被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华民族艺术珍品馆、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等永久收藏;2010年,《洛阳三彩马英九肖像》被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先生收藏,并收到其回函感谢;《三彩虎》被文化部作为国礼赠送给各国文化参赞;《国之中、城之源》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河南馆主题壁画。先后在上海、景德镇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三彩釉画”作品专题展。200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人物专访《大师-郭爱和》,旅游卫视、台湾年代、东森电视台等也相继报道,《人民日报》、《河南日报》等媒体进行了专题报道。连续参加四届“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名誉理事会长座谈会”,出席了2008“世界手工艺大会”。2008年为汶川地震献爱心,捐献作品“365”件。2011年10月,郭爱和入选由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执行委员会、景德镇市人民政府、江西日报联合主办的“2011十大杰出陶瓷人物”。 
    对三彩这门古老工艺的最好继承是创新和发展。郭爱和做了如下工作:第一、提出并构建了“洛阳三彩”理论体系框架,并被中国工艺美术及陶瓷专家认可,2008年《中国工艺美术普查报告》中将“洛阳三彩”列为工艺美术品种名录。第二、提出平面洛阳三彩---“三彩釉画”可作为一新画种的主张,并通过设计、研制大量的“三彩釉画”作品被业界同行和专家逐步接受和认同。第三、研制出500多 种发色稳定的釉色,使“三彩”真正成为了“多彩”,丰富了创作者的艺术语汇,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悟。第四、为解决古今三彩釉色不可控带来的创作困扰, 用精确的成份配比调整流动系数和窑温管控,基本实现了釉色流动自主控制,并开拓了“三彩窑变”这一无人问津的研究新领域,提高了“洛阳三彩”的艺术价值。 第五、内容、题裁、形制的新突破,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广阔的创作空间,现代生活的意韵可在“三彩釉画”中得到张扬。第六、建设“洛阳三彩艺术博物馆”。 
    实践创作的同时,不忘理论的研究和探索。多年来撰写三彩艺术方面的论文10余篇,发表于高等级报刊物《中国工艺美术》、《中国陶瓷画刊》、《中国文化遗产》的论文如《现代洛阳三彩的艺术特征与发展》、《三彩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流光溢彩烁古今》等,为主要研究成果的代表作;先后出版《当代中国陶瓷名家-郭爱和》个人作品集和《国之中城之源》、《中国洛阳三彩》专著,体现了我对整个三彩艺术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的全面思考。《印象石窟》入编全国小学美术教材,《唐马》入编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美术专业《艺术鉴赏》教材。

 

 

 

 

网站说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旧版网站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地址:北京市朝阳门北大街10号
网站管理:文化部信息中心 邮编:100020
ICP备案:京ICP备05083456号 电话:86-10-5988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