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情 况 汇 报
宝鸡,古称陈仓,位于关中平原西部,是陕西省第二大城市,面积1.82万平方公里,人口376万。宝鸡是一座悠久历史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文化积淀丰厚,特色浓郁,被誉为炎帝故里、佛骨圣地、周秦文化发祥地和民间工艺美术之乡。在这里,始祖炎帝“教民稼穑”、“日中为市”,开创了中华农耕文明和古代商业文明;周王朝制礼作乐,留下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千古佳话;秦穆公“东服强晋,西霸戎夷”,成就了强大的先秦霸业;汉刘邦运筹帷幄,演绎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不朽典故;舍利塔祥光普照,造就了“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的文化符号。在这里,勤劳智慧的宝鸡人民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荣获了中国人居环境奖,跻身60个新中国60年发展代表城市。可以说,今天的宝鸡,因环境优美而享誉西北,因经济发展而著称关中,因文化灿烂而魅力无限。
一、四级联动,城乡一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
近年来,在省、市政府和上级文化部门的领导下,在各级财政部门的支持下,我市以“两馆一院一场一站一室”建设为基础,以基层文艺骨干培训和文化惠民演出为抓手,以凸显市县乡村(社区)四级文化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城乡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目标,使覆盖全市城乡、惠及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有效加强。全市有专业文艺团体4个、县剧团10个、公共图书馆13个,公共文化(群众艺术馆)14个,影剧院14个,各类博物馆14个,乡镇文化站12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1751个,业余文艺团队931家。其中市群众艺术馆是陕西省唯一的地市级国家一级馆;陈仓区、岐山县、陇县、凤翔县为全国文化先进县;渭滨区文教局、市话剧团、市群众艺术馆、宝鸡市新声剧团被国家文化部和人事部授予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单位;陈仓区、凤翔县、千阳县南寨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市县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文化站、文化广场、村文化室、社区文化中心和文化活动室建设取得突破性发展。基本实现了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投资兴建了7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663个村文化室、14个文化广场、5个社区文化中心、62个社区文化活动室,516个农家书屋;全市共建成1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中心、12个县级支中心和1900个镇村服务点。市图书馆建立了群众外阅点,5?12地震以后,又率先建立了“帐篷图书馆”,受到了文化部的表彰。
二、领导重视,加大投入,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
宝鸡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文化工作,从2005年开始,按照全市总人口人均0.20元的标准分别落实了市群众艺术馆群众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每年72万元,市图书馆购书专项经费每年75万元。在市区投资新建了青铜器博物院、中华石鼓园、中华礼乐城和文化艺术中心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设施和场所,重新规划整修了金台观、炎帝园、北首岭遗址等一批文化旅游景观。宝鸡市广电中心大厦已经开工建设,市图书馆建设项目已经立项,建成后,城市文化服务功能将得到有效提升。在全市投资兴建了14个文化广场,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为广场文化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县剧团配备了7辆流动演出车,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配备了一大批文化活动器材和共享工程设施设备,基层文化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我们坚持以专业带动业余,城市带动农村,培训带动演出,使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在市区连续举办了14届夏日广场纳凉晚会,获陕西省第二届“群星”奖,还举办了两届民间自乐班大赛、5届业余歌手大赛和国标舞大赛,3届全市社区文艺汇演。陈仓区“周末广场文化活动”荣获第二届“全国特色文化广场活动”称号。2004年,市财政开始设立文化下乡和文化惠民公益演出专项经费每年60万元,用于专业文艺团体文化下乡专项补贴。从2007年开始,在全市启动了“宝鸡文化惠民工程百场公益演出广场行”活动,组建了文化惠民艺术团。三年多来,共开展有规模的文化惠民公益演出1000余场。每年春节、元宵节都坚持组织举办社火艺术节、锣鼓大赛、秧歌大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节庆文化活动。同时,扎实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十一五”期间,共为全市农村免费放映电影94240场次;启动了“百场电影进社区活动”,为社区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放映电影500余场。
三、统筹兼顾,品牌带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喜结硕果。
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弘扬。我市已经拥有宝鸡社火、凤翔泥塑、木版年画,西秦刺绣,炎帝陵祭典5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7个省级项目,65个市级项目;胡深、邰瑜、邰立平3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24名省级传承人,39名市级传承人;命名了9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和11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文化部门积极举办全市非遗保护成果展、“文化遗产日”宣传展演活动、民间艺术节等活动,组织艺人参加中国剪纸艺术展、全省传统技艺大展等重大活动,很好地宣传推介了我市的非遗项目。宝鸡作为全国第一个在首都国际机场举办民间艺术展示展演活动的城市,为“文化国门”系列活动赢得了开门红。陇县枕头猪、凤翔泥塑马、泥塑羊、凤翔木版年画等登上国家邮票;一批民间艺人纷纷走出国门,宝鸡社火,代表国家出访法国、德国、泰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国,参加奥运会开幕式、上海世博会,享誉海内外。
四、政府统筹,板块联动,文化产业突破发展。
宝鸡市委市政府以建设文化旅游名市为目标,成立了文化旅游产业管委会,由政府副市长担任管委会主任,每年拨出5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宝鸡代表陕西省组团参加了第六届深圳文博会,荣获了优秀组织奖和优秀展示奖。借助上海世博会等国内外文化展示和交流平台,加大包装和推介,使民间艺术享誉国内外。进一步挖掘创新了宝鸡社火、凤翔泥塑等特色品牌,使其形成规模化生产。目前全市有文化企业5800余家,从业人员8万余人,涉及传媒、演艺、广告、印刷、美术、民间工艺等21个行业,保持了年均增长20%以上的强劲发展势头。2010年全市文化产业总产值12.1亿元,文化旅游产业综合收入100.2亿元,增长了28.5%。2011年,我市将投入129亿元,全面完成26个文化旅游项目。
五、抢抓机遇,趁势而上,努力创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自国务院批准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后,宝鸡率先响应,成功发起了关中——天水经济区文化合作与发展活动,签订了《文化合作与发展的框架协议》,发布了《共同宣言》,吹响了关天经济文化发展的进军号。成功举办了全球华人省亲祭祖大会《同根同祖?同一首歌走进宝鸡》、《中华情?魅力宝鸡大型文艺演出》、《九成宫全国书法大赛暨全国书法名家学术邀请展》、法门寺国际文化旅游节、太白山旅游登山节等大型文艺演出,不断提升了宝鸡的文化魅力和知名度。文艺创作精品不断呈现。创作编排的儿童音乐剧《成长变奏曲》代表陕西省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全国少儿音乐剧展演,获最高奖优秀节目奖;编排的大型古典神话舞剧《萧史弄玉》囊括陕西省舞蹈荷花奖的4个奖项。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文化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有决心有信心乘势而上,抓住机遇,按照政府主导、公益服务、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建全、运行有效、就近便捷、惠及全民的原则,加强城乡统筹,突出软硬件建设。到2012年,努力形成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比较齐全、公共文化新产品生产供给比较完善的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基本文化福利得到较大改善,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满意度明显提高,力争成为第一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将宝鸡市建成陕西省乃至西北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健全、人民生活幸福感最强、文明程度最高的地区。
“大地情深”——宝鸡市群众文艺进京展演活动
节目简介
“大地情深”——宝鸡市群众文艺进京展演活动,以歌舞、说唱为主,加以地方戏曲、民间绝活表演等多种形式。以雄浑的鼓舞和热烈的社火开场,采用童谣、民歌的形式,将节目有机串联起来,给观众带来一场既时尚、现代,又具有宝鸡地方文化符号、充满陕西西府风情的视觉盛宴。
一、社火舞蹈《天地社火》
演出单位:宝鸡市民间艺术团 导 演:马小课
宝鸡,民俗古朴、源远流长。春节“耍社火”就是其中最重要的民俗活动。关中西府的宝鸡社火,经过宝鸡市民间艺术团深度挖掘,精心排导,将高跷竹马、芯子社火等巧妙编排在一起。曾应邀赴法国、泰国、澳大利亚、香港、英国、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民间艺术大汇演、中央电视台文化部春节歌舞晚会、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文化国门?魅力宝鸡”文化展示展演活动,以及上海世博会上先后亮相。那粗犷豪放的艺术形象,华丽彩绘的古装道具,加上惊心动魄的锣鼓之声,让国内外的观众们啧啧称赞,受到强烈的震撼!
二、西府曲子:《唱宝鸡》
演出单位:宝鸡市群星演出团 导 演:田学林
新编西府曲子《说宝鸡》,对传统以“坐唱”形式为主的西府曲子,进行重新编排,填写新词,展现宝鸡人文历史、自然风光。歌唱宝鸡的父亲山——秦岭、母亲河——渭水,山川秀美,风光旖旎;歌唱这块土地上,周秦王朝曾书写过的磅礴壮丽诗篇,盛世法门闪耀过的璀璨夺目佛光……以及新中国成立60年里、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古陈仓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新宝鸡的现代、时尚和欣欣向荣。
三、舞蹈:《马勺脸谱》
演出单位:宝鸡市当代歌舞团 编 导:杨 兰
马勺脸谱工艺品是把给社火人物化妆用的脸谱处理在马勺等器物上,给予工艺加工,使之变成可悬挂的富有装饰美化和驱邪求吉的工艺品,是宝鸡独有的民间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舞蹈《马勺脸谱》曾经荣获陕西省首届舞蹈大赛“荷花杯”演出铜奖,优秀编导奖和优秀服装设计奖。巧妙的构思、精致的化妆、独特的道具,表现出宝鸡民间工艺美术社火脸谱独有的魅力。
四、西府民歌:《扬燕麦》
演出单位:宝鸡市民间艺术团 导 演:马小课
演 唱:蔡 莉
《扬燕麦》这一流传陈仓区西部及千阳、陇县南部山区的民间小调,经过宝鸡专业人员的整理和精心排演,曾获得中国民族民间歌舞精品展演“金荷花奖”。表演者用宝鸡方言本色演绎,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伴舞以宝鸡丰富的民间艺术为表演素材,以一对青梅竹马的男女一块儿捏泥人、画脸谱、闹社火、逛庙会、唱山歌、扬燕麦的小故事和他们的爱情为线索,凸现西府人勤劳、善良、纯朴的个性。
五、 小品《我要读书》
演出单位:宝鸡市祥云艺术团 编 剧:张 骥
导 演:冯子夏
演 员:梁 晨 马少锋 杨军强 冯子夏
村上办了图书室。摞的比麦草垛还高,村主任可耍心眼儿呢。连他媳妇和他老岳父合着伙骗人呢。记者是个明眼人,看穿不揭穿。为啥?咱看村主任连他媳妇和她爸咋编呀!小品以诙谐、幽默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示出村民对渴求知识、热爱读书迫切愿望,介绍农家书屋给群众生活带来的巨大的变化。
六、秦腔演唱:《状元媒》
演 唱:高亚玲
秦腔是一种历史悠久却又焕发着青春活力的艺术。秦腔的唱腔,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慷慨激越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凄切委婉、优美动听。演唱者出生在宝鸡市金台区陈仓镇金星村,从小热爱秦腔艺术,经过多年的钻研和刻苦的磨练,从农活之余的戏迷、票友唱成了2005年度《秦之声》西北五省总冠军,应邀出演北京人艺话剧《白鹿原》,成功的成为一名“草根人民艺术家”,并获得多项殊荣。她演唱的《状元媒》选段,情绪变幻的开阖跳跃、控制自如,嗓音玉润珠圆、遏云袅月,秦韵浓浓,情长悠悠。
七、舞蹈:《西府女》
演出单位:宝鸡市当代歌舞团 编 导:叶启明
西府指陕西关中的西部地区,咸阳以西,北至彬县、中含武功、兴平、礼泉,西至宝鸡市境内三区九县。西府不仅是个地理概念,更多的是历史蕴味。凤翔一直是西府的代名词,因为凤翔府自古就是这里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直到陇海铁路通车,西府的行政中心才迁居现在的宝鸡市区。凤翔本地流传着一句歌谣:“东湖柳,西凤酒,女人手”,人们将这三件称为“凤翔三宝”。而这“女人手”,指的就是刺绣、布制品和草编等民间工艺品的制作。舞蹈《西府女》以宝鸡淳朴的民风民俗为素材,以宝鸡多彩的民间艺术为元素,通过丰富的舞蹈语汇,在热闹的歌舞表演中,分表展现西府女子聪慧、勤劳、善良、淳朴的性情。
八、男声独唱:《太白山踏歌》
作 词:白 麟 作 曲:杨东魁 演 唱:袁 帅
太白山是著名的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我国大陆东部的第一高峰。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神秘多彩的曼妙身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劈一弯山路踏长歌,放一条蛟龙舞长河,撒一天云海揽日月,泼一片丹青翠墨织出锦绣国。踏歌揽胜,唱出了太白山的笑迎宾客,吟出了天地正气歌。《太白山踏歌》等节目参加中央电视台《城市请柬》栏目演出,并在陕西第三届金秋旅游节“陕西旅游歌曲大家唱”评选活动中喜获“陕西优秀旅游歌曲”奖。
九、民俗舞蹈:《赶犟驴》
演出单位:宝鸡市民间艺术团 导 演:马小课
《高跷赶犟驴》是流传在宝鸡眉县一带的民间传统舞蹈。传统的高跷跑驴演出形式主要是跑圆场、过河、上坡、下坡、卧驴等,特点在于灵活,熟练而惊险的表演技巧。经艺术加工、改编后的舞蹈,表现一对新婚夫妻骑驴出行,与小犟驴展开的一场斗智斗勇,演员均踩高跷表演。犟毛驴不听话,不好好走路,赶毛驴的新郎官使出了浑身解数。随着情节的进展,高跷跑圆场、倒地、劈叉、打滚、起跳、腾空、翻筋斗等一系列高难度动作,高潮迭起,令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表演活泼欢快,诙谐幽默,技艺精湛,动作惊险,具有极强的观赏性。
十、女声小合唱:《陈仓怀古》
演 唱:魏丽珍 王 芳 白晓宁 焦赛男
宝鸡,古称陈仓。在这里,华夏始祖炎帝“教民稼穑”,周公“制礼作乐”,秦穆公“东服强晋,西霸戎夷”;汉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法门寺舍利塔祥光普照,成就了“千载佛家圣地,万世人文经典”,大诗人陆游留下了“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传世名句。这里是《诗经》诞生的摇篮,孔子崇仰的“文明之邦”;这里历代出土的青铜器达五万多件,何尊上镌刻着最早发现的“中国”二字;这里是天下第一文物——石鼓的故乡。由宝鸡著名作曲家高德里和词作家白麟创作的歌曲《陈仓怀古》曾分获陕西省“五艺节”作词、作曲奖和演唱奖。以优美、婉转的音乐和精炼、雅致的语言,介绍了宝鸡厚重的历史,灿烂的文明。
十一、舞蹈:《青 铜》
演出单位:宝鸡市当代歌舞团 导 演:
宝鸡被誉为“青铜器之乡”。大型舞蹈《青铜》,采用现代舞的元素向世人展示了代表宝鸡周秦文化厚重底蕴的青铜意象,以多层面、原生态的舞蹈语言激发观众的想象力和认知力,再现了7000年前青铜文明的辉煌。
十二、陕西快板:《宝鸡小吃美名扬》
演出单位:宝鸡市群星演出团 编 剧:
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将宝鸡名小吃臊子面、茶酥、腊驴肉、鹿糕馍、豆腐包子、岐山擀面皮、烙面皮、蒸面皮、挂面、文王锅盔、金线油塔、泡泡油糕、豆花泡馍、搅团、血条面等等,一网打尽。诱人的介绍,使人馋涎欲滴。民谚的充分运用,纯正的陕西西部方言演出,蕴含的浓郁西府特色,别有一番风味。
十三、歌舞:法门寺
演出单位:宝鸡市群众艺术馆 银河少儿艺术团
伴 舞:宝鸡市当代歌舞团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始建于东汉末年,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鼎盛于唐,被誉为“皇家寺庙”,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成为举国仰望的佛教圣地。1987年4月3日法门寺唐代地宫出土的佛指舍利,是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是佛教世界的最高圣物。少儿歌舞《法门寺小唱》的主角是十几个身穿袈裟、活泼可爱的小和尚。独特的角度,风趣、活泼的少儿表演,体现宝鸡“法门寺”的文化符号,展现出宝鸡作为佛骨圣地的魅力。
十四、男女声二重唱:绿色宝鸡
演 唱:雷 刚 王 芳 伴 舞:宝鸡市当代歌舞团
黄土高原在人们传统的印象里,是干旱缺水、水土流失,是狂风骤起、尘土蔽日。如果来到宝鸡,看到“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水在城中”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景观,谁都会发出这样的疑问,这里真的是黄土高原上的城市吗?近年来,宝鸡市全力打造西部绿色明珠、引领绿色文化、彰显绿色名片。相继摘取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环境优美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等荣誉称号,一个个“国”字头的与绿色有关的金字招牌被宝鸡收入囊中。这些殊荣无不印证着宝鸡绿色之丰富、环境之美好和生态之宜人。绿色,已成为宝鸡的名片,成为宝鸡的生态文明符号,也必将引领宝鸡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十五、尾声:魅力宝鸡
全体演员
舞台上长袖舞动,衣袂飘飘,把渭水之畔的文化积淀、宝鸡人的奋发有为精神演绎得淋漓尽致,让观众们真切地领会到宝鸡丰富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