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工作动态
内外兼修·相得益彰
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开展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培训札记
时间:2015-08-03 编辑:易硕  

    由文化部启动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自7月19日在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开班以来,已经过去了十余天。来自全省17个地州市的60余名学员,按照工艺类别(金属,刺绣,陶艺)分三个教学班同步开展培训。考虑到此次培训项目的特殊性与重要性,负责承担此次培训任务的云南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学及管理团队适时的对培训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实践创作、导师跟踪等环节做出调整和优化,力争依托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及地域优势,结合我们的办学理念和实力,在国家文化部项目平台上此次研修培训计划办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滋养我们的非遗传承人群在未来生活和事业上的梦想和实践

    目前,研修培训工作各环节进展顺利,相继陆续开展了课堂教学、专题讲座、学员交流实践沙龙、调研考察户外写生等教学工作。

    金属班——博古通今、内“强”

    从3D打印的体验到珠宝赏析的关键,从儒家思想的核心到文艺复兴的发散,再到当今设计创新和传统手工艺的结合。金属班的学员们,正在经历一场从古到今,从旧至新的设计创意与传统手工艺的历史沿革盛宴。围绕金属工艺类特点的发散型教学,开拓了学员们的视野,提高了学员们的审美和对生活及文化诉求让现代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虽然鉴于材料的特殊性,无法在课堂教学内有针对性的完成各类金属工艺的教学演示实践,但学员们仍能够运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方法,按照课程和老师们的要求,完成各式各样别开生面的造型设计和创意

                       

    刺绣班——生活如艺,针来针往

    原本在田间地头劳作的妇女,走进云艺,拿起针线,和教师们一起开始了针对审美、市场、品牌等多个方面的讨论与实践。一些学员到培训班之前,从未接触过真正意义上的设计教育,更没有拿起过画布与画笔。在造型基础的课程上,学员们接触、并基本掌握了素描基础、构成等的知识,把画面从“布”挪到了纸上,融入想法,加入图案,发挥色彩,寻构体系,并在生活器具的临摹中找到了细节之美,在自然植被的创作中找到了灵性之美;在艺术视野的课程里,教师们讲述了现代手工刺绣的市场状况,解释了服饰与刺绣的关系、刺绣的社会价值,以及如何降低加工成本,提高产品附加值,体现民族民间工艺的精髓;在实践课上,学员们走进云南省民族博物馆和云南省博物馆,从不同角度,不同深度了解民族,了解自己,了解针法、符号、文化背景等知识;在参加省社科联举办的云南省刺绣沙龙活动上,学员们更是得以和众多省内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交流学习,了解专业前景,剖析专业实际,从中不断思考、创新和提高。

                         

    陶艺班——无泥之“炊”,“百”家争鸣

    云南拥有丰富的传统手工陶艺文化资源,培训班中也是藏龙卧虎。有来自建水的紫陶师傅,也有来自华宁的釉色高手,更有来自香格里拉黑陶、西双版纳土陶等多个地区的传承人群。虽然在课堂上无泥可塑,虽然他们来自陶艺工艺的各个环节,但学员们依旧热情高涨。从黑白到彩色,从云南到世界,从装饰艺术到思维方法……培训班里带去的,是另一场别开生面的景象。当然学员们也非常辛苦,不但要完成教师每日布置的各种作业,赏析电影,还要完成学习手册、培训心得和日记的梳理填写等任务,有的学员甚至在造型构成课堂上学会了人物漫画和装饰画的技法,真可谓忙的不亦乐乎!(云南艺术学院供稿)

                       

 

返回顶部】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上一篇:
下一篇: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剪纸技艺培训班开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