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剪纸班学员 夏祖康


“肩背花样箱、手摇花样鼓,咚,咚-咚-响,卖花样……”一首沉浸在我孩时记忆中的童谣,也正是昔日雕花艺人走街串巷、进村入户卖花样的真实写照。
我出生在湖汊交错的鄂州市华容镇杨田村,紧挨着长江,地势低洼,旧时久雨而涝,有“水袋子”之称。每当涨水季节来临,乡民们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流浪,靠卖艺谋生,于是师带徒、父传子,杨田村“花样窝”的名声不胫而走。
我从小目睹了祖辈们身背花样箱、风餐露宿、游走江湖,数月难归的情景。因为,花样是一家人的“米袋子”,儿女身上的花布衣。卖花样对他们而言,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岁月的历练和谋生的艰辛。直到解放以后,各家各户有田地种粮食了,他们不用再外出奔波,但在农闲时出售雕剪花样,依然可以为家里多挣一点“活泛钱”。
花样是用于衣服、鞋帽、枕头、帐沿等丝织装饰物品上的绣花底样,深受农村大娘媳妇们的喜欢。我耳濡目染,也喜爱上了花样子流畅的线条和自然的构图,尤其各式花样中充满温情的吉祥寓意和文字,无论是憨态可掬的虎形围涎花、“同鞋到老”的喜鞋花、“鹿鹤同春”的寿鞋花,还是“渔樵耕读”的枕头花、风情万种的扣带花,都在向我诉说着父辈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祈盼。
如今,鄂州雕花剪纸与孝感、仙桃的雕花剪纸一起,作为中国民间剪纸代表的一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的伯父夏玉庭老人(2014年去世),作为鄂州雕花剪纸的省级传承人,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尊重。在他们的影响下,我也成为了一名剪纸市级传承人,与我的父辈们一起,见证了中国民间剪纸发展的历程。
这一次,我有幸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试点培训班(剪纸)的一员,来到了位于武汉的中南民族大学,昔日的雕花匠也坐进了高等学府的课堂,圆了我和我的祖辈们不敢奢想的梦。
我从课堂上了解到,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涌现出许许多多像我的祖辈们一样的民间剪纸艺人。库淑兰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她被称为中国的剪花娘子,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杰出中国民间大师”称号,其作品被美国、德国、英国等多个国家博物馆收藏。
几天的学习和交流,我认识了更多的同行,增长了见识,扩大了视野,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发展剪纸的信心。我有理由相信,古老的剪纸艺术,将在我们的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