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厅动态

山东利用新兴网络技术促戏曲传播推广
时间:2021-06-18| 编辑:|【

  近日,地方戏曲四平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玉香携四平调经典剧目《陈三两爬堂》走进曲阜师范大学的讲堂,收获了满堂喝彩。同时,四平调也成为曲阜师范大学学生可以选修的课程之一。
  作为戏曲资源大省,戏曲文化土壤丰沃,要想让地方戏曲资源传承并发展,离不开群众对戏曲的了解和支持。如此一来,戏曲的传播推广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近日,我省公布《贯彻国办发〔2015〕52号文件做好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其中指出要通过普及戏曲教育、创新戏曲传播形式、积极开展群众性戏曲普及活动、鼓励戏曲走出去等方式加强戏曲的传播推广工作。
  走进校园播撒下戏曲的种子
  王昊琛是济南市纬十路小学的京剧“小明星”。学习京剧两年多时间的他,曾在第十九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荣获“小梅花金花奖”。据济南市京剧院院长于鹤咏介绍,从2009年起,济南市教育局将京剧进校园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范畴,济南市京剧院与济南市文广新局联合启动了“京剧进校园”工程。如今,仅济南市京剧院这几年就深入泉城31所中小学开设京剧课程,累计达1200多个课时,对孩子的京剧启蒙,也让他们对文艺产生了浓厚兴趣。
  在“京剧进校园”过程中,“我们以增强趣味性、知识性为原则,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和知识特点,组织编写了京剧课程教材,精心选择教学剧目,内容涵盖京剧艺术起源、流派形成、行当特色以及脸谱分析、服饰特点、人物故事等京剧领域各个方面。”说起“京剧进校园”的内容,于鹤咏认为并不能把京剧原封不动地带入校园,而是要结合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学习京剧的兴趣和愿望。
  在东营市东营区一中、二中、三中,吕剧课程成为常年开设的兴趣课程。近年来,东营市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吕剧进课堂”活动,让孩子们从了解吕剧、喜爱吕剧到会唱吕剧会表演吕剧,不少孩子走上了全省、全国的戏曲舞台。乳山市吕剧团与学校开设戏曲特长小组,向中小学生讲解吕剧的相关知识和表演技巧,收到很好的效果。
  “各院团进校园开展的富有特色的授课、培训班和演出活动,普及传授了戏曲知识,促进和提高了中小学生对戏曲的热爱和兴趣,播撒下了戏曲事业传承发展的种子。”山东省文化厅副巡视员刘敏说。
  走出去展示山东戏曲风采
  7月6日,虽然武汉市区部分道路被淹,山东省吕剧院“吕剧华夏行”全国巡演的首场演出却也照常进行。尽管当晚瓢泼大雨下个不停,但热情的武汉戏迷依然兴致勃勃前来欣赏《墙头记》的演出。有武汉观众认为吕剧虽然用的是济南官话,但讲出的故事还是能让大家明白。“吕剧的故事很有教育意义。《墙头记》教人要孝顺,这对家庭、社会的和谐都有很大帮助。”
  7月12日、15日,省吕剧院来到浙江金华、安徽合肥,为观众送上《姊妹易嫁》《李二嫂改嫁》等吕剧经典剧目。山东省吕剧院院长蒋庆鹏认为,加大戏曲传播推广是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全国巡演活动在为各省戏迷奉献精品吕剧的同时,也展现了齐鲁文化的魅力。”据他介绍,此次“吕剧华夏行”今年2月在济南启动,之后陆续在山东省内地市及南方部分省市演出。今年下半年,“吕剧华夏行”还将到河南、辽宁、江苏巡演,并将走进清华大学演出。
  7月14日至16日,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受邀参加“香港中国戏曲节2016”。为香港观众带去了山东地方戏曲知识交流讲座、大弦子戏《两架山》和山东梆子、枣梆、两夹弦、大平调4个山东地方剧种的代表性折子戏,让香港观众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的山东地方戏曲。15日,菏泽地方戏曲大弦子戏经典剧目《两架山》首次登上香港戏台就吸引了众多观众。服饰色彩鲜艳,演员扮相靓丽,配上锡笛、三弦、尖子号、四大扇等大弦子戏的特殊乐器配乐,《两架山》一开场就以独特的山东“气质”吸引了现场戏迷。开场不久,演员们亮出的“甩头发”、“抖胡须”的绝技,引来观众热烈的掌声。
  “这次演出剧目可谓行当齐全,特点鲜明,地方特色浓郁,集中展示了山东传统地方戏曲的精髓。”菏泽市地方戏曲传承研究院院长徐向东说,“此次在港演出也是山东地方戏曲走出去的一个开始。下一步,我们将积极与港澳台、海外各艺术机构联系,力争让更多的同胞、华侨聆听到原汁原味的家乡戏曲。”
  为戏曲插上创新发展的翅膀
  “王二月落落大方近前来,摇一摇摆一摆咱农家风采……”一声唱词后,主角并没有出场,而是幻化成舞台背景中的人物动画,以大屏幕的动画效果和舞台上的真人表演共同交代剧情走向。7月12日晚,在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上,郓城山东梆子剧团创作的中国首部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一开场便会让观众印象深刻。
  与普通戏曲演出不同的是,戏曲动漫舞台剧《跑旱船》打破了戏曲舞台“一桌二椅”的固定性,让原本用于烘托情境、渲染氛围的舞台元素参与剧情,并与剧中人物互动。比如,乡村的瓦房、街道等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均以动画效果生动地描摹出来;而像跑旱船等非遗项目,也结合了当地的民风民俗,在动画环节得以多次展现;再如胖婶捉猪、王二月赶鸡等在以往戏曲中要靠虚拟表演完成的生活化场面,也巧妙地以动画形式勾勒在背景布上……动漫手段还制造了剧中人物或惊奇或兴奋的效果,幽默诙谐的表现形式,引来观众捧腹大笑。与此同时,前台的戏曲表演也不失特色。像跑旱船的程式化表演、借助彩绸舞的水袖动作等精彩不断,凸显了演员实力。
  对此,有专家表示,戏曲、动漫结合较为成功,动漫运用省掉了布景,丰富、延伸了舞台表演。“全剧成功将传统戏剧与现代生活相融合,老中有新、新中有根;恰当地使古老剧种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老少皆宜、意义突出。”
  作为戏曲与动漫融合的典范,《跑旱船》自登上舞台后,先后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重点剧目等奖项,成为2015年唯一一部入选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动漫舞台剧。对此,刘敏认为,在戏曲的传播推广过程中,借鉴当下的新技术,能够为古老的戏曲增添时代的活力。“不仅在戏曲创作生产之中要主动融入新技术以吸引更多的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群体,在戏曲的传播推广中也要引入互联网技术,探索‘互联网+戏曲’的方式,在有资质的视听网站上设立戏曲传播平台,探索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新兴网络技术推动戏曲普及传播。”

 

点击添加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