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剧照
《张飞闯辕门》剧照
近年来,我省各文艺团体艺术精品创作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创新发展时期,先后推出了一大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山东气派、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精品力作,全省艺术工作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
抓住传统血脉 讲好“中国故事”
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既是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也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文化资源。
当今中国影视、戏剧作品中,已有不少关于“孔子”题材的新作,但此类伟人、圣人作品很难写好。山东省京剧院创作的《孔子》攻艰克难,遍访圣人行迹,尽阅正野史料,以全新构思演出了一个高大、丰富、鲜活、亲民的孔子。该剧已被列入“山东省地方戏振兴和京剧保护扶持工程”资助项目。山东省话剧院也倾力打造了大型话剧《孔子》,并成功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
山东歌舞剧院排演的音乐会歌剧《赵氏孤儿》,全剧贯穿着屈死冤魂的反复吟唱以及大量意识流的闪回,现实时空与非现实时空交替出现此起彼伏。该剧作为我省唯一一部参演第二届中国歌剧节的压轴剧目,凭借精彩的编排演绎,摘得文化部“第二届中国歌剧节剧目奖”。2015年10月该剧又参演了“第十届山东文化艺术节新创作优秀剧目展演”,并以震撼的压轴演出完美收尾文化艺术节。
山东省柳子戏艺术保护传承中心根据柳子戏传统折子戏改编的新版《张飞闯辕门》,剧目风格古朴、素雅,故事构架完整,思想脉络清晰,艺术水准扎实,创作空间广阔,提炼了“齐风鲁韵柳子戏,忠孝仁义活张飞”这一新的主题思想。该剧于2015年5月在南京博物院成功首演,折服了现场观众,让到场的戏迷真正领略到柳子戏独特的表演风格,确实感受到了齐鲁文化的艺术风韵。中心负责人表示,整理改编《张飞闯辕门》目的在于通过兼具老味与新意的尝试,实现剧目的传承与剧种风格的张扬,充分展现了柳子戏的历史文化及时代魅力。
立足各自优势 打造地方特色
地方特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是取得独特见解的基础,我省各地院团立足当地文化,纷纷大作文章。烟台市艺术创作牢牢把握“中国梦”的时代主题,摒弃不切实际的大投入、大制作,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活动,从生活中汲取创作的营养,从胶东红色文化题材延伸到现实题材,从抓本子入手奠定了良好的创作基础。为确保工作实效,注重用好本地的创作演艺资源,充分发挥烟台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主服务器”的作用,主动与省级创作单位、市直院团和县级剧团搞好联姻,盘活资源,形成创作合力。2014年以来,新编吕剧《姊妹易嫁之后》、现代京剧《烟台解放》连续入选山东省地方戏扶持和京剧保护工程。今年,现代京剧《寸草心》又入选山东省舞台艺术重点选题资助剧目。
菏泽市坚持打造精品和普及惠民“双轮”驱动战略,实现了县县有剧团、年年有新戏、天天有演出,创造了菏泽戏曲事业发展史上“新创剧目多、获奖项目多、送戏下乡多”的“三多”现象。今年7月,赴港参加了“香港中国戏曲节2016”演出,与中国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上海昆剧团、浙江昆剧团、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院团同台献艺,集中展示了5个地方剧种的艺术魅力,扩大了菏泽乃至整个山东地方戏曲的影响。同时,立足地方优势,充分挖掘文化资源,先后创作推出了一批不同戏曲剧种,艺术风格迥异,反映当地历史文化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民间传说的舞台剧目,如成武四平调《伯乐传奇》、牡丹区大平调《圣祖尧王》、单县山东梆子《大汉英后》、定陶区两夹弦《春秋商圣》等。
整合文化资源 共享文化红利
为让民众共享文化红利,文化资源的整合正成为各地艺术工作的重头戏。针对当前基层创作人才业务能力得不到有效提升、高层次人才年龄老化、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等制约艺术创作发展瓶颈的问题,潍坊市实行了作家签约制,激励优秀人才加快成长步伐。今年7月,经过层层推荐选拔,签约了首批作家。通过作家签约制度,为优秀创作人员定任务、定目标,促进了艺术创作不断繁荣。
济南市制定了舞台艺术创作三年规划,在推出优秀文艺作品、艺术人才上积极搭建展示平台。发挥艺术评奖在引领艺术创作方向、培养优秀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每两年一届的“泉荷奖”济南市新创作剧目评比展演和“泉荷奖”济南市优秀青年演员艺术比赛交替举办,不断推出舞台艺术精品,发掘青年艺术人才。
自2006年起,山东省话剧院推出的“亲子剧场”,坚持每周末演出经典童话剧。为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要求,剧院还将成立新媒体戏剧中心,逐步打造综合网络宣传推广平台,集中对剧院优秀人才和剧目进行宣传推介,积极开拓网络剧市场,进行网络剧制作创作和推广。
烟台市结合落实省委、市委宣传部“文化惠民服务实事”,积极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工程,同时,还在全国首创“院线+公益+社会经营”三位一体的运营模式,并在市政府补贴之下推出“经济适用票”,每年演出100多场。2015年,烟台大剧院的“三位一体”公共文化服务模式被评为第二届山东省政府文化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