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三周年之际,山东省图书馆尼山书院联合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以“大陆儒学新创获”为主题,在山东省图书馆国学分馆举办“尼山书院·明湖会讲”活动,引起了与会者的共鸣。专家学者从“生活儒学、复兴儒学、儒学传承与创新、自由儒学”等方面探讨了儒学发展新方向。
常新理论下的“生活儒学”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黄玉顺就“生活儒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生活儒学”不同于龚鹏程 “生活的儒学”这一概念。现代社会以复兴儒学为目标的各种形式蓬勃发展,但以“心性本体”为核心的形上学和伦理政治哲学核心的形下学不能完全适用于现代的中国国情。
“所谓生活的儒学,就是把古代儒学的理论、理念和传统,运用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来。”黄玉顺谈到,传统儒学在孔孟之后秦汉以来,建构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理论,表示传统儒学基本上是一个形而上者、形而下者的二级架构,这其中包括的理论贯彻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举一个例子,行下学伦理政治哲学里面最核心,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三纲五常。大家都知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那么这三纲还能不能用到现在中国人的生活当中?比如父为子纲,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的生活方式下,爱的实现方式也不同,在过去的家族时代,父亲可以完全主宰孩子的一切,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律,轻则可以责罚,重则可以要你的性命。但是现代社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有制度规范甚至有法律规范的,现代文明告诉我们打孩子是不对的,所以在顺应家族时代生活方式下建构的伦理政治哲学,运用到当今现代化的中国,有些东西是不适用的。”黄玉顺说。
黄玉顺认为,当下我们所需要的,是用孔孟原始儒学的形上、形下更加本源的内容,结合现代社会重建一套新的儒学理论。儒学是常新的理论,孔孟原始儒学非常注重儒学本身,由此,黄玉顺提出了“爱所以在”这一理论体系,他认为不把“仁爱”作为根本,而将“礼”作为根本是“伪儒学”,以帝国时代“礼”的制度规范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纸上谈兵。“古代儒家建构的礼、构建的社会规范和制度,是适应当时的生活方式。我们尽量回到仁、回到义,来重建一套新的礼,适应于现代新的生活方式,这才是真正的儒家、真正的儒学。”黄玉顺说。
扎根民众复兴儒学
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陈寒鸣认为,儒学是东方文化传统的核心,是中国人的精神血脉,所以复兴儒学尤为重要。对于如何复兴儒学,陈寒鸣总结了四点,即立足实际、深入生活、扎根民众、开启未来。
“传统儒学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是一种行动的自觉,是一种生活自觉,是与民众的生活、心性相贯通的一种思想文化。所以今天我们要开启儒学新的发展路向,一定要立足于当下的实际,以当下实际来开启新的儒学。我们的生活正发生着根本的变化,如果还停留在传统观念,将传统儒学照搬到当下的现实,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根据当下的生活来开启出当下所需要的生活儒学。”陈寒鸣说,“深入民众也同样重要,如果只是著书立说、开会研讨,儒学很难发生实际的影响,一定要走大众化的路向,形成当下社会所需要的现代儒学。最后还要有一种未来的眼光,要开启未来,这个未来不仅仅是中国的未来,还是人类的未来,要有一种新型的天下观的意识。我想做到了此,我们当代的儒者就有可能实现北宋哲学家张载所提出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推动社会儒学的当代重建
《当代儒学》执行主编郭萍主讲的“自由儒学”提出自由是现代性的诉求,当今时代呼唤自由的高度是前人无法企及的。她认为,现代性的生活方式是仁爱生活情感在当下的显现样态,个体是仁爱的自觉能动者,而自爱是仁爱的起点,所谓“推己及人”,自爱出于生活实情,是仁爱情感所显现出的原初意向性。因此,儒家的自由观念不同于西方自由主义的自由观,这既体现中国人表达现代自由诉求的民族特殊性,也为超越西方自由主义的局限性提供了形上学的依据。
郭萍表示,应通过对当今西方自由人文主义的借鉴分析,结合中国传统儒学的精神价值,寻找传统儒学的生命力。“‘自由儒学’的核心是对个体的尊重,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她说。
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玲提出,应根据时代特点和儒学发展的需要,推动儒学的传承与创新,建构社会儒学。“社会儒学分三个方面,一是作为思想内容的社会儒学,二是作为功能实现的社会儒学,三是作为存在形态的社会儒学。”李玲认为,社会儒学对于儒学的传承、发展、创新及传播、普及、应用都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李玲指出,要积极推动社会儒学的当代重建,除了要推动儒学与不同社会科学的融合、强化各种具体社会儒学的整合、挖掘传统社会儒学丰富资源外,还要完善儒学社会化的通道与机制,即政治化、人文化、大众化、现代化和世俗化。
会讲结束后,在场听众就“心性本体论”、传统儒学与互联网的关系、形而上理论的重新建构等问题进行了提问,并与与会专家进行了交流讨论。此次活动的开展,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次良好实践,对拉近儒学与社会、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儒学文化的交流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