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职业化”这一关键词,我省国有文艺院团长集体学习“充电”。12月7日,由山东省文化厅、山东演艺集团主办,山东演艺联盟承办的首届“山东省国有文艺院团长职业管理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在曲阜开班,来自全省45家院团的70余名文艺院团管理人员参加。
省文化厅副厅长张桂林表示,山东的专业文艺院团亟待建设职业化的策划创意团队、宣传推介团队、专业运营团队和管理团队,“建设起高水平的职业化团队,才能真正提升艺术创作生产、院团管理运营水平,创造集约高效、竞争有序的良好氛围,形成文艺创作生产与传播推广的良性生态,艺术院团也才能创作生产出更多社会效益与市场效益相统一的优秀作品。”
我省文艺院团将启动“自我改革”
张桂林还针对当前文艺院团改革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艺术院团职业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题主讲一课,与参加培训的院团管理者探讨交流。他透露,山东文艺院团即将启动系列改革,“不是外部要求,是自己要改,从管理模式上改。”改革的核心就是“职业化”建设,并将邀请专业研究机构参与,作为学术课题进行深入研究,上升到理论高度的改革成果,还将用以指导改革实践。系列改革将设计管理模块,院团可以参照模块进行运行管理,细部可以根据不同院团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一批院团管理经验丰富、视野前瞻、成果斐然的专家也应邀前来为学员授课。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总经理林宏鸣,以《艺术院团如何面对市场挑战》为题,从确立新理念、探索新机制、拓展新观众等三个方面,与学员们分享探讨文艺院团如何直面挑战,通过哪些办法才能面向市场吸引观众。众所周知,观众流失是文艺院团面对的一大难题。
山东演艺集团副总经理、山东演艺联盟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剑介绍说,山东文艺事业发展迅猛,日益需要兼具专业技术水平和运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对山东省国有文艺院团管理现状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办了这个高级研修班,“课程设计非常具有针对性,期望给院团长们管理运营能力的提升带来实实在在的启发或借鉴。”
“没钱的用感情说话”也有人帮你
常听有些院团长说,太忙,大事小事都要忙。有一个小段子,形象地展示了院团长们到底有多忙:剧团到外地演出,两个性格不对付的演员不愿意住在一个房间,最后闹到团长那里要求解决。院团长们确实常常为此类琐事所困,疲于应付,本应思考院团战略规划、发展方向的时间和精力,被大量挤占。
张桂林认为,这种现象正是运营管理不职业化、现代化管理运营能力欠缺所导致的。现在,社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化,文艺院团管理反而有越来越粗放的趋势,“不同步,没走到一条道上,当然就会引发问题。”
张桂林说,问题的根本原因还在于,院团管理简单采用行政管理模式,而缺乏院团作为艺术创作生产单位,与市场直接接轨的配套管理模式。解决如上问题,唯一的出路就是转变观念,创新理念,创新管理运营模式,加强职业化团队建设。职业化团队建设包括要组建策划创意团队、运营团队等内容。团队绝对不能是那种侃大山般讲完就算了不落地的,比如策划创意团队,要有规范、有章法,要写出明确清晰的策划创意实施方案,内容要包括发展方向、创作演出、营销推广、客户群维护、时间规划、实施步骤、执行人员、考核评价等,尤其是项目实施过程中还要有反馈,有实实在在的书面反馈。“要选真正有水平的人,可以是团内的,也可以是团外的。对于院团外面的,有钱的可以用钱说话,没钱的可以用感情说话,真情打动人,人家还是愿意帮助你的。”这些团队建设好了,一些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团长也就不会那么忙了,管理也就不会乱了,可以拿出更多时间考虑战略发展方向等大事情。
张桂林认为,现在文艺院团发展正处于一个宝贵的转型升级平台期,机遇难得,一定要紧紧抓住。一定要尽可能地提高管理运营的系统化、科学化,减少人情化、官僚化。在职业化建设过程中,要敢于创新,敢于尝试,通过综合性战略发展规划体系、组织保障体系、战略培训体系等方面的建设,全面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通过产品把价格卖出去”
林宏鸣认为,一般销售是利用价格把产品卖出去,而营销则是“通过产品把价格卖出去”。这其实也是文化品牌的打造营销过程。这是艺术院团面对市场挑战中,文艺院团的管理者们要思考解决的一个问题。
林宏鸣表示,艺术院团应当确立这样的新理念,“管理是科学,人才是关键,内容是核心,营销是重点。”重点包括运营结构、营销部门、演出计划、视觉产品、收入待遇等方面内容。拿视觉产品来说,对于院团形象的传播、产品营销等都非常重要,然而好多院团并未给予足够重视,“我了解到一家乐团,最好的海报还是去海外演出时印制的,而且是邀请方帮忙设计制作的。我们很多院团不舍得在这方面花钱,其实这对院团宣传、推广都非常重要。这方面的市场开拓搞不好,最后吃亏的还是剧团自己。”
林宏鸣认为,要用大营销的观念,来做大艺术营销。要特别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推广,“不要简单的定位,认为演出就是我演你看。”在这方面,他特别提示,管理就是服务,服务也是营销,能达到的理想机制是创作演出一体化、远近目标同步化、品牌打造系列化、传播推广动态化、会员营销标准化、服务观众人性化。
做好观众服务,拓展新观众,也是应对挑战的一个重要方面。林宏鸣说,自己在担任院团管理者期间,一直高度重视观众服务与观众调查,一直关注几个问题:你了解观众么?观众了解你么?观众为什么不来看演出?来过的观众现在在哪里?当然,答案和结论一定要有翔实的数据支撑,这样得出的结论才是科学的,采取的应对措施才是有效的。
服务的人性化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贴心的服务才能形成观众的美誉度、忠诚度和“消费粘性”。林宏鸣提到,有一次演出过后,天下大雨,剧场外都是大片绿化草坪,没有挡雨的地方,剧场特意打开休息厅,供观众临时躲雨,又安排中巴车,送观众到最近的地铁站。虽然剧场到地铁站步行只需要几分钟,但冒雨步行肯定会全身淋湿。就是类似这样的贴心服务观众的举措,才能赢得观众,形成品牌效应,从而保持演出市场的长期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