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授牌仪式在菏泽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举行。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主任侯彦丽接过牌子的那一刻,激动地说:“我们两夹弦终于有了‘智囊团’。”
两夹弦又名“大五音”“乱弹”。因其唱腔清晰、优美,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之为“半碗蜜”。长久以来,凭借浓厚的乡土气息,两夹弦在定陶广受群众欢迎。“舞台车往村口一扎,不唱三天百姓都不让你走。”侯彦丽说。
最早的定陶县两夹弦剧团成立于1954年。2006年,剧团获批“两夹弦剧种保护管理单位”;2008年,两夹弦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2012年,剧团改制为定陶县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2016年4月,定陶正式撤县设区)。由于其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群众基础,近年来定陶高度重视两夹弦的传承发展。比如,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现有编制40人,每年人均享受4万元的财政补助。
系列政策的支持和保障,让两夹弦在定陶焕发了新的生机。
12月12日的授牌仪式后,一场“总动员”的两夹弦演出在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排练厅举行。之所以称之为“总动员”,是保护传承中心所有演职员均上台。《梁祝》《三拉房》《打花厅》……一个个经典选段唱罢,台下观众均报以热烈的掌声。
全场演出中,最引人关注的是《三拉房》选段。上台的不是专业两夹弦演员,而是当地西关小学两位上六年级的小学生——刘若贤、郝梦雪。尽管两个孩子才十一二岁,但一招一式都表演得惟妙惟肖,让台下观看的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专家直呼想不到。
两个孩子告诉记者,她们从一年级就开始学两夹弦,授课的是学校的音乐老师和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的专业演员。“我们的父母都非常支持我们学,有时候在家都会唱两段,感觉很好玩。”定陶区能上台表演两夹弦的孩子,远不止刘若贤、郝梦雪。近4年来,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与西关小学等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定期给孩子们教授两夹弦。传承百年的地方小戏,正在定陶培育着越来越多的粉丝。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委员会主任、国家一级导演周波看完演出后表示,自己没想到,一个县级剧团的行头居然这么充实、丰富,在整个山东省也很少见。演员们的表演十分流畅,也很下力气。
“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由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发起,旨在通过与基层文艺团体的体系化合作,促进戏曲非遗的传承发展。近两年,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已先后与菏泽市、聊城市冠县等地进行合作,通过加强理论研究、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三位一体”的保护模式,拯救挖掘了大弦子戏、蛤蟆嗡等古老剧种,并使其重获新生。
山东省艺术研究院院长、省戏剧创作室主任张积强表示,在基层挂牌“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是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新尝试,也是践行省直文艺单位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具体延伸。山东省艺术研究院今后将继续做大平台,做强品牌,拓展智力外延,打造文化“智库”,为山东文化繁荣发展出谋划策、献计献力。
定陶区区长聂元科说,作为传承上百年的剧种,两夹弦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爱心家园》《春秋商圣》等剧目弘扬了正能量。通过挂牌“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定陶将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剧目创作、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合作,让两夹弦扩大地域影响力。
“基层文艺单位虽然坐拥丰富的文化资源,但亟须专业科研力量进行支撑。”菏泽市文广新局局长陈庆勇认为,在定陶设立“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有助于地方小戏推出更多精品力作,提升两夹弦创演团体的整体艺术水平。
采访札记
在定陶采访“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揭牌时,有个让人感动的细节。演出中,来到后台想采访刘若贤、郝梦雪。找到她们时,她们正在台口的一侧,坐在地上,穿着校服,没有卸妆,认真地看着台上其他演员的表演。交流中,腼腆的她们并不善于言谈,但对两夹弦的喜爱却能在每一句话中让人感觉到。由此可见,地方戏并没有外界想象的那样萧条,最起码在定陶,在定陶区的西关小学,孩子们非常喜欢两夹弦。
我们经常讲要保护传承地方戏,如何保护?怎样传承?受众是第一位的。产生于民间的地方戏曲,本身就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如果脱离了群众,没有了上千上万的粉丝支持,地方戏的生存根基也就不存在了。而传承发展地方戏,仅靠地方院团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们缺人、缺钱,但是热情很高。山东省艺术研究院在基层设立“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发挥省级文艺科研单位的优势,给予基层单位人力支持、智力支持,非常关键。科研工作者的理论知识与基层的实践有机结合,阐发剧种的内涵与外延,努力挖掘整理一套系统的资料,进而编辑成教材,对戏曲进校园大有裨益,对地方戏的传承也能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
基于上述理由,类似于定陶区两夹弦非遗保护传承中心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的合作,应得到提倡,其不失为解决地方戏曲发展困境的一个办法。